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2012夏季達沃斯中歐之夜 > 正文
從左至右:楊國安教授、趙欣舸教授、蔣錫培(微博)校友(CEO2008)、朱演銘校友(EMBA2006)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是否迎來“走出去”的最佳時機?海外投資是否面臨更高的風險?企業該如何予以應對?
昨日晚,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微博)主辦的“中歐達沃斯之夜”活動在位于天津的中國金融博物館拉開序幕,商報作為重慶唯一受邀媒體參與其中,來自學術界、企業界的多位精英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專家把脈
兩大原因推動“走出去”
“對中國的優勢企業來說,目前是‘走出去’投資的最好時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飛利浦人力資源管理教席教授楊國安接受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他之所以得出以上判斷,有兩大原因。
一是伴隨歐債危機蔓延、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些擁有人才和品牌的歐美企業,在市場營銷、財務等方面出現困難和問題。
二是由于過去的低成本制造優勢正在逐漸消失,中國企業正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很多中國企業必須通過提升品牌和技術含金量,向高端發展。這推動很多中國企業放眼海外市場,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
未來過半中國企業將消失
遠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蔣錫培則表示,近段時間海外市場上有很多并購整合的機會,對有條件的中國企業來說是海外擴張的好時期。通過收購等方式,可以讓中國企業取長補短,比自行投資回報會更快。
“由于競爭空前加劇,在2020年以前,中國有一半的企業將消失。”蔣錫培認為,企業想繼續生存,要么通過加大國內外并購等方式自救,要么就只能自生自滅。企業高層應該認識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他還表示,目前全球很多行業都面臨產能過剩等問題,企業不能再低水平重復投資,在海外投資時更要進行創新,企業家有責任整合全球資源,用最少的資源做出最好的產品。
風險防范
不缺錢 缺的是管理能力
“在進行海外并購時,我們不能被表象蒙蔽雙眼。”楊國安提醒,“走出去”應注重風險控制。
他表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海外收購的成本比3~5年前更低,一些歐美的企業的確有很多吸引中國企業下手的地方。但一些中國企業在出手并購后,卻發展起來卻面臨很多困境。
“很多在國內市場上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企業,無法將國內的成功經驗復制到海外。”楊國安說,中國企業不缺錢,缺乏的是在海外市場上的管理水平。大多數中國企業缺乏具備全球化管理才能的領導人才,這最終導致很多企業海外“抄底”后,管理成為其最大難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有的企業引進了跨國公司中的中國高管。但后來才發現,這些高管只具備戰略集成和執行的能力,并沒有戰略規劃的能力,引進來的是“手”而不是“腦”。
其次,由于語言障礙、團隊年紀輕等原因,中國企業的管理團隊往往不易獲得信任,無法充分發揮水平。
第三,中國的很多企業在發展多國業務時,并不具備多國和多業務的系統管理能力。當組織架構和事務越來越復雜,缺乏理順全鏈條的綜合能力。
第四,有的企業缺乏全球性視野,對海外的政治風險、政策風險和知識產權風險評估不充分。
當前“走出去”易兩極分化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趙欣舸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海外并購存在巨大風險,容易出現兩極化。“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多重風險,包括信息不對稱、缺乏經驗、對海外市場的法制環境和人文環境不了解等等,所以對國內企業來說,走出去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
趙欣舸表示,企業走出去常常容易犯兩個錯誤,一是有的企業手里有些閑錢,想著通過走出去把錢花了,另外一種則是從眾心理,看到周圍的企業都出去了,自己也不能落后。因此企業這個時候走出去,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他分析說,一個極端是一個很好的公司,現在暫時資金鏈斷了,它不得不出手,這時候企業真正實現了“抄底”,是值得的。另一種極端是,企業覺得撈到了這樣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后來發現情況還在繼續惡化,最后并購到的這家公司可能業務一落千丈,整筆投資完全打水漂,這種可能性也存在。
他說,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兩種極端情況發生的概率要比平時大很多,意味著并購的風險十分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對于企業走出去,需要做好判斷。
沒想好就“走出去”是送死
熙可集團CEO朱演銘是重慶的“老朋友”,已經在重慶投資多個項目,今年3月,熙可集團和巴南簽約,投資330億元打造十大城鄉一體發展項目。而且,該集團已經成功“走出去”,成為了跨國集團
而根據國際并購聯盟統計數據,中國公司發起的并購交易中,超過70%是以失敗而告終。作為“走出去”的成功者,朱演銘告訴商報記者,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很多風險,比如市場的不確定性、由于對當地文化不了解而導致的水土不服、企業管理和商業模式面臨的挑戰等。他表示,國內企業在“走出去”之前,一定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沒有想好就“走出去”就是“送死”。
趙欣舸也表示,國內很多企業在進行海外并購的時候,并沒有經過很好的思考和規劃,有的甚至在跟風。企業在選擇海外并購時,一定要考慮清楚,進行海外并購時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專家建議
先在國內練兵別馬上出去
楊國安建議,包括渝企在內的中國企業想成功“走出去”,應該先在國內練兵,不要馬上跑去“大海”。“全球化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楊國安說,企業應設定階段性目標,量力而行,先積累摸索,不要馬上做高風險的并購投資。
他表示,從投資的角度講,在海外市場上,兼并的風險最高,自建基地的風險其次,合作的風險最低。如果站在買什么的角度,風險最高的是買人才和品牌,因為人才和品牌會流失,風險其次的是買高端技術,風險最低的則是買礦產。
楊國安認為,中國“走出去”應考量四個指標:文化差距大不大、政治體系差別大不大、地理要靠近、經濟水平差別大不大。
企業應加大人才儲備和培養
熙可集團CEO朱演銘說,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定要考慮要進入的市場是不是確定的、對當地文化和企業文化是否了解、自己的管理和商業模式是否做得夠好。
企業“走出去”投資,又該如何選擇項目和領域?他建議說,企業可以把錢投到科技領域,“短期內企業要走出困境,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買專利、買技術、買人才。”他舉例說,熙可集團旗下的熙可醫療,日前剛剛完成了對瑞士一家醫療企業的收購,“這次收購不僅買到了專利和技術,更重要的是價格便宜。”他介紹說,“相比5年前,是花了三毛錢買了一塊錢的東西。”
對于企業“走出去”所可能遇到的人才瓶頸問題,他則建議說,“企業必須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可以把人才穿插安排到收購的企業去,過個三五年,人才自然就培養出來了”。
孫黎明 高亮 敖祥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