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2012夏季達沃斯中歐之夜 > 正文
改變行業舊面貌 中國企業的挑戰:創新取勝
營業收入總額21.7萬億元,同比增長21.86%,剛剛發布的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顯示,總體規模較大幅度增長的中國500強與美國500強規模差距再度縮小,不過績效指標卻再度拉開差距。其中一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制造業500強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平均比例為1.87%,與上年的1.99%相比,研發創新強度略微有所降低。
這也再次讓人思考,中國企業靠規模優勢而非研發創新來獲得的競爭力能否持續,另一層面,在一些領域和行業,中國一直沒有國際話語權的跟隨者局面又該如何改變?
規模與創新不沖突
“靠規模取勝和靠創新取勝并不沖突!痹谥袣W國際工商學院(微博)教授陳威如看來,IBM(微博)、微軟(微博)、Intel都是靠規模取勝的,相對而言,蘋果雖然是靠創新取勝,但在PC市場,僅占有5%左右的市場份額,并且其封閉的系統也沒辦法使得它大規模,所以中國企業并不一定是要追求非常創新但市場份額小的模式。
“中國企業和產業的一些問題,是因為其在國際分工中長期滯留在制造產業鏈的低端和弱勢地位,是產業鏈中消耗資源、能源、勞動力最多,對環境污染最為嚴重,而經濟效益最低的部分!标愅鐚Α兜谝回斀浫請蟆繁硎荆袊髽I需要生產環節、商業模式等領域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構建自主品牌營銷渠道,實現在產業鏈上的升級來提升競爭力。
他也注意到,一些中國企業創新首先是從模仿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開發的新產品開始的漸進式創新,這使得其在資源的利用方面非常有效率,但中國從事顛覆式創新還存在許多挑戰。
在走向創新的路徑上,陳威如認為,首先是要有察覺能力,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洞察未來行業和科技發展的方向,投資到有一定風險但是能滿足未來競爭力需求的地方;其次,要有變革的能力,如果察覺到壓力,但是團隊沒有足夠的能力實施也無濟于事,企業要善于運用一些刺激性的措施來鼓勵員工創新,同時也可以積極利用外部創新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企業能否處理舊有的、與新的組織能力和商業模式之間的沖突。就像柯達曾以耗材賺取了高額利潤,所以當其內部的創新已經產生更先進的數碼產品、攝錄設備的時候,但由于與其原有的商業模式不符,而企業沒有處理好這樣的沖突,導致其轉型失敗。
跟隨者的創新突破
低層次的競爭是制造的競爭,高層次的競爭是技術和標準的競爭。產業布局上,中國500強的產業布局主要集中在能耗較高、勞動力密集的重化工產業,美國則基本上是現代服務業、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而且很多美國企業主導這些行業規則,中國企業基本屬于跟隨者。
“中國企業該要想通過創新和商業模式突破實現更大發展!标愅缯f,“在突破上有兩種方式,之一就是不承認現有的規則,對現有商業模式顛覆式創新!备裉m仕進入微波爐行業時曾是外資巨頭的追隨者,但幾年后,擊敗三星(微博)、LG、松下等傳統廠商,成為銷量最大的品牌。“把產業鏈中所有的附加價值打掉,別人退出時,我就能獨享利潤”是格蘭仕的顛覆之舉。在1996年至2004年期間,格蘭仕9次大降價,每次幅度都在30%~40%,這種出奇制勝的方式讓格蘭仕迅速發展,不過如何通過品牌和研發投資等方式轉型增加附加值,是其應該思考的。一嗨租車和神州租車,也是通過類似的方式把在中國布局已久,等待市場認知度提升的一些美國租車公司打了個措手不及。
“另一種突破方式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标愅缯f,比如說原有的產業模式一般是從研發、制造到銷售的垂直價值鏈,但像蘋果這樣的平臺經濟模式,用雙邊市場的方式實現了企業的轉型。阿里巴巴(微博)的平臺就是連接了國外大宗產品的購買者和國內低成本的廠商,這種方式不斷吸引同邊的使用者,不斷增強其黏度,產生的價值也就越大。
當然可能存在的另一個挑戰是,企業一次創新之后,怎么樣把創新的成果維持下去,轉變成組織持續性的創新,或是一個成功的創新復制、擴展到其他的地區或者擴展到其他的行業或產品里,這就需要企業做一個標準來總結成功經驗,然后把這個經驗復制出去,并且強調標準化或整合。
鄭爽
構筑社會影響力 承擔社會責任需放棄一些利潤
在日益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下,一個具備社會影響力的企業無疑能更獲消費者的信賴。然而企業社會影響力的持續構筑并非易事,微博的一條負面消息就有可能讓過往的成績都功虧一簣。
構筑社會影響力,企業也并非無跡可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國際管理學特聘教授、副院長兼教務長Quelch John A。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指出:“那些面臨的社會挑戰對于中國企業而言,不僅能帶來重大創業機會,也是構筑社會影響力的契機!遍_放式創新模式也為企業解決社會挑戰帶來新的途徑。這種將各方創新力量聚合起來的方式已經被證明是很有效的!疤O果已經向世人展現出一個系統是如何發展起來并且為普通消費者面對的問題提供大量的解決方案。開放式創新模式使得價值的轉換發端于小的起點,但卻成功地擴大至數百萬。開放式創新模式是一個很有效且很經濟的創新驅動模式。”Quelch舉例說明。
保持“持續性”
企業社會影響力的基礎還需建立在企業產品的本身。一家連牛奶都做不好的企業,去談什么幫助解決社會挑戰,這顯得很無力。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消費者對企業的信賴體現在持續忠誠度導致的持續消費。但Quelch提醒:不應該混淆持續與持續性。
Quelch指出:“持續性通常是一種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和產品以及產品消費所帶的服務有關。在每個國家都有一定比例的消費者著重因為產品以及產品服務的體驗從而去購買產品,這些消費者對于消費環境起到了警告的作用,他們愿意在價格上做出讓步!币蚨粢3诸櫩蛯ζ髽I的信賴,應該是要有比降低價格更好的持續消費方案。
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消費者好與不好的體驗都將隨時隨地與各地的人們一起分享。由社交媒體引發的企業信用危機已屢見不鮮。Quelch認為,社交媒體對于規范消費品市場是極為有利的,因為它讓消費者成為了值得信賴的消費評價人員。
社交媒體除了倒逼企業更加持續性地獲得消費者的信賴,也讓企業有了與消費者雙向溝通的平臺。企業在社交媒體展現的不只是嚴肅的企業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企業公民形象,企業踐行的社會責任通過社交媒體也能引起更多消費者的共鳴。
毫無疑問,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幫助企業構建社會影響力,但中國企業的問題是:如何使得社會責任的行為價值體現更具有組織化的呈現!捌髽I社會責任是伴隨每個決定甚至每個員工每天所做的事情而存在的。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僅是公司高層的能力范圍,要知道公司在做商業決定時,如果考慮更多的社會責任是需要放棄一些利潤的。中國企業如果要讓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必須要清楚這些!盦uelch建議。
協同創新
如何將開放的精神、愿意接受挑戰的勇氣和抓住機遇的意愿帶入每一天的工作中,即企業如何保持內部的創業、創新精神?是如今企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Quelch發現能夠立足百年公司的特性包括持續的創新以及準備好面對變化,同時讓自己時刻保持愿意傾聽以及完善自己的心態。
美國的很多大公司在內部發展了企業的創業精神,谷歌(微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谷歌員工每天有百分之十的時間用來創造性思考,很多創新的點子都是偶然發現的,諸如我們現在看到的郵件簽名等。
但內部創業、創新精神轉換成最后的產品肯定是協作的結果。“一些人發現了技術所帶來的機遇,一些人則能將之轉換成產品。同時管理者也知道技術的存在與發現之間的關系,一些人能夠有非常好的思維從而推動公司的創新,”Quelch強調,“可以肯定的是僅僅只有創意是不夠的,新的創意必須要能夠在人群中迅速被理解并且辨識出其與眾不同、不可復制的價值!
鄭爽 實習記者:嚴薇
洞悉現有價值鏈 全球化方式的“升級之路”
美國中西部和西南各州,巨型、集中的風能和太陽能電廠正投資安裝建設中。“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綠色科技正逐漸打破傳統,使社會向合作和分散關系發展”,美國學者杰里米•里夫金在其《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的著作中表示。
推進歐美國家稱作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源于2008年開始的經濟危機。歐美國家開始意識到互聯網革命之后分散化合作式的經濟模式,不能完全靠虛擬經濟,也需要制造業實體經濟支撐,并可使得海外制造的工作機會回歸,當然這些制造業是綠色能源和低碳經濟基礎上的高端制造業。
過去若干年形成的國際貿易格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為歐美發達國家提供低原料成本、低資源成本、低勞動力成本制造基地,而發達國家是消費品、制造品的消費地!拔磥硎辏圃煲贿叄M一邊的格局將徹底打破!敝袣W國際工商學院楊國安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被顛覆的全球價值鏈格局
除了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力促進制造業回歸,努力搶占制造業高地的變化,在楊國安看來,未來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將不是簡單的低成本制造,而是向高價值制造方向發展,同時隨著這些國家消費能力的增強,發展中國家也將成為本國和歐美國家出口消費品的市場。
對于中國來說,也將不僅是簡單的產品進出口,而將發生三個轉變:低價值制造向高價值制造轉變,自有技術提升和精益生產帶來的品質提升,從以前簡單的OEM貼牌到自有品牌的發展。
這也意味著在高端制造業、新興產業等領域歐美國家與中國企業的競爭不斷增加!凹雀偁幱趾献鞯年P系,應該是發達國家與中國未來的狀態!睏顕脖硎,發達國家與中國的產業還是有差異性的,依然需要相互的市場。而從制造業來說,原來中國制造的位置可能會被越南、印尼等勞動力更具優勢的國家取代,中國需要向關鍵零部件等高端制造和生產服務等領域轉型升級。
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有兩種方式,楊國安說,一種是通過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的方式,通過精益生產、研發設計和自有品牌發展的方式;一種是通過海外兼并的方式,就像三一重工(微博)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吉利收購沃爾沃,不過很多企業會受到國際兼并經驗的缺乏和國際人才儲備的不足等方面的挑戰。
重塑價值鏈中升級機會
因此,在未來的經濟格局中,楊國安認為,中國企業首先要清晰自己的戰略定位和方向,在成本上升的情況下,轉型升級方向有兩個,要么是做資源整合者,像蘋果公司那樣,建立一個為我所用的平臺,但這需要企業有強大的品牌和設計渠道等方面的能力。
另一種方向是成為全球競爭中不可替代的被整合者,具備在生產制造環節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質量,就如同臺積電在半導體領域設計、分裝、測試等方面的能力,或者具有生產不可替代的某些關鍵核心零部件的能力。
其次,中國企業要清楚自己缺什么,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能夠擁有先進的技術,高端的人才等,如果希望走全球化路徑又希望從中補什么,人才、技術,還是品牌、市場。
第三則是考慮通過怎樣的途徑和選擇怎樣的地區開始全球化的進程。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化不一定是通過兼并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速度快,能很快地掌握一些關鍵資源,但風險高,如果企業買了品牌,但是買不到經營這個品牌的組織能力,兼并可能得不償失。
“企業要考慮自己是否有關鍵資源能夠把控兼并后可能出現的狀況!睏顕舱f。就像三星,它并不是通過兼并的方式來進行技術升級,而是通過建立海外研究院,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為這些研究院工作,從而帶動本國研究與技術人員能力的提升和對高端技術的消化吸收。當然這種方式雖然風險小,但是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因此,企業選擇要量力而行。
在開拓市場的地區選擇上,楊國安認為提高成功率的要運用“CAGE”法則, C表示最好從文化相近的國家開始拓展,A指的是行政管理體系相近的國家,G指的是地理位置越遠挑戰越大,E指的是經濟水平上相近的國家成功率更高。
如果企業希望通過全球化的方式走“升級”之路,楊國安認為,量力而行最為重要,畢竟全球化的組織能力不是一步到位的,其次全球化的過程也應該是從易到難的一個學習的過程,“或許會交一些學費,但要防止過于冒進把自己拖累到交不起學費的地步!
劉瓊
引領科技新趨勢 企業管理擁抱“大數據”
科技的日新月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以及消費方式,同時也給企業帶來商業管理、決策的嶄新理念。在這樣風云變幻的環境里,企業領導們也不得不思索這些嚴峻的問題:如何讓公司在這種變化的環境中謀求發展?如何能挖掘出新趨勢的價值?
新技術 新機遇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用戶帶來全新的體驗,同時也為企業家提供了創造新商業模式的想象空間。如今哪些新技術將推動新行業的發展?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王高眼里,移動互聯、物聯網以及綠色能源的技術發展將會推動新產業格局的布局。
“技術的發展使得一些企業的商業模式發生變化,而一部分傳統渠道、零售終端被電子商務所取代,電子商務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包裹,這帶動了物流行業以及物聯網的概念,將來這方面的發展和應用將會越來越多!蓖醺咴诮邮堋兜谝回斀浫請蟆返膶TL時說道。
那么如何抓住這些趨勢的機遇?“企業領導首先得自問公司為客戶提供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只有搞清楚這一點,才能決定該如何去迎接、擁抱新技術!蓖醺咧赋觥
同樣是移動通訊公司,將核心價值理解成為客戶提供移動通訊服務還是為滿足顧客溝通需要就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后者的核心價值驅動下,公司會想方設法為顧客帶來效果更好、更便捷、更便宜的溝通,這也決定了在諸如微信、米聊等新移動通訊技術出現時公司擁抱新技術的勇氣;但如果僅僅是提供手機來滿足顧客的溝通需要就會將自己“捆死”。
如何迎接新技術,企業必須得明白要為顧客帶來的價值到底是什么,但這只是推動公司創新的原動力,如何創新?還需要解決一些“實質性”的問題。
當人們習慣了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時便會害怕改變,某種程度而言企業也如此。究竟是用自己現在的運營邏輯來擁抱改變與創新?還是以一個全新的邏輯來擁抱?這樣的選擇對企業恐怕就極富挑戰。
“同樣是擁抱電子商務,蘇寧和國美的邏輯就很不一樣,前者賦予蘇寧易購(微博)獨立決策的權利,這相當于在做一件‘斷臂’的事情,而國美卻無法將其線上、線下完全隔離開,這也導致了其線上發展較慢!蓖醺吲e例。
管理、決策的嶄新理念
新技術不僅為企業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商業邏輯帶來無限遐想,新技術的發展趨勢還為企業的管理、決策帶來嶄新的理念。
40億部手機、10億臺電腦,每天人們隨時隨地都在向全球各地的服務器發送著數據,這些數據將我們的社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數據庫。為何尤其是基于大數據的“數據驅動的決策方法”對企業管理者如此重要?
王高分析:“企業要想把決策做扎實,就需要了解真實的市場情況,所以要做調研,但調研過程中的信息未必都是真實的,因為人們是在有意識地回答問題。但大數據不同,它們是人們沒有意識到被監督的情況下留下的真實‘腳印’,如果能把這些數據挖掘出來對企業的決策將會是非常有用的!敝袊髽I離大數據還很遠!艾F階段中國企業對數據的利用程度太低,數據作為決策依據的中國企業太少了,即便有也是很表面的,還差太遠。中國企業要將數據作為決策流程的一部分,數據對企業來說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蓖醺呓ㄗh。
此外,社交媒體改變了原有企業與消費者簡單的、單向的溝通模式,如何在受眾的媒體消費習慣、媒體消費結構都發生巨大變化的復雜環境下,精準而牢牢地抓住企業的目標顧客?如何應對社交媒體的不可控性,都是企業不得不迎接的挑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