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外匯儲備是把雙刃劍 并非越多越好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4日 13:39  《零售銀行》

  文/丁偉儼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外匯儲備為31811.48億美元,規模居世界第一。近幾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

  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額為8536.72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上升到全球第一;

  2008年4月,我國外匯儲備額為17566.55,超過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G7的總和;

  2009年4月,我國外匯儲備額為20088.8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個外匯儲備額超過2萬億美元的國家,獨占全球外匯儲備的30%;

  2010年3月,我國的外匯儲備額達24470.84億美元;

  2011年3月,我國外匯儲備額達到30446.76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個外匯儲備額超過3萬億美元的國家。

  我們一直在炫耀我們的GDP增長和外匯儲備,外匯儲備的增加顯然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是外匯儲備是越多越好的嗎?本期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我們的外匯儲備以及它對經濟和生活的影響。

  外匯儲備小知識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外國可兌換貨幣及其他短期金融資產,它是當前國際儲備中最重要、最活躍的部分。并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中國外匯儲備中幣種結構比重為美元65%,歐元26%,英鎊5%,日元3%左右,與全球情況基本一致。我們的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巨額貿易順差;二是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

  外匯儲備為何不斷增加

  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最重要原因。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正是由于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加工制造環節,所以承接了大量轉移性順差。

國際收支項目對外匯儲備增減的貢獻率(單位:億美元)國際收支項目對外匯儲備增減的貢獻率(單位:億美元)

  再加上,近些年來,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給盯住美元或貨幣籃子中美元比重過高的很多亞洲貨幣以巨大的升值壓力,尤其是人民幣。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有很強的預期,造成熱錢流入使得近些年我國結售匯順差增大,轉移收入明顯增多,也是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又一重要因素。(據有關機構統計,2008年年初“熱錢”的流入已超過500億美元,2009年年初超過1000億美元)。

  我們目前的外匯儲備規模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看下表,2011年一季度末,中國大陸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繼續遙遙領先世界其余經濟體,占78個經濟體外儲總余額的34.7%。日本居世界第二,但僅相當于中國的三分之一,俄羅斯居第三位,歐元區整體居第11位。在78個經濟體中,中國大陸外儲余額高居榜首,中國臺灣外儲余額排名第4,中國香港外儲余額排名第8,中國澳門外儲余額排名第45。

2011年第一季度末外匯儲備余額前14位的經濟體(單位:億美元)2011年第一季度末外匯儲備余額前14位的經濟體(單位:億美元)

  我們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外匯儲備一直是快速增長趨勢。從1993年212億美元的總額到2006年邁上1萬億美元臺階,用了13年的時間。然而,從1萬億美元到2011年突破3萬億美元,僅僅用了不到5年。

外匯儲備月度報表節選(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外匯儲備月度報表節選(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外匯儲備從何而來

  我們不禁要問,如此龐大的一筆錢,究竟是屬于誰的?是誰賺來的呢?“出口創匯”——對這個前些年熱火朝天的口號,很多人依然記憶猶新。于是,有人認為,外匯儲備是國內千千萬萬企業或個人用實實在在的商品、能源、資源及隱性的環境代價換來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須了解外匯儲備是怎么來的。中國的企業和個人出口商品或勞務,掙回美元等外匯,然后將這些外匯的一部分或全部賣給銀行獲得人民幣。外商企業對中國投資也往往需要將手中的部分或全部外匯資金換成人民幣,于是也需要將外匯賣給銀行。銀行在保留一定額度外匯用于日常業務后,將其余外匯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賣出。外匯一旦被人民銀行購買就成為國家外匯儲備。在中國,我們的央行已不再實施強制結售匯制度,企業出口等所獲外匯收入,可根據其經營需要自行保留或賣給銀行。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匯無償交給央行,而是通過銀行賣給央行,并獲得了等值人民幣。這些交易都是出于等價和自愿的原則,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外匯與人民幣兌換時已經實現,通俗點說即“銀貨兩訖”。另一方面,央行購買外匯,要付出等值的人民幣,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外匯儲備列為“資產”一方,負債方則是等值的人民幣投放。看似光鮮的外匯儲備其實并非央行的“凈資產”,背后對應的是等量負債。

  在2011年的6月末,外匯儲備余額為31975億美元,而相應的央行負債為22.6萬億元,也就是說,近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央行用22.6萬億元人民幣購買而來。這22.6萬億元人民幣最終以流通中現金、各類銀行機構在央行的存款、央行票據等各種央行負債的形式在市場中存在。

  由此可見,首先,外匯儲備是央行的錢,并且由于它是央行以負債方式形成的資產,因而不能無償使用。記得前一段時間,看到中國的外匯儲備如此之多,有的人說這些錢應該分給國內的人民,改善民生,學一學近年來我國香港、澳門政府常常向所有市民派發數千甚至上萬現金(俗稱“派糖”)的做法。通過我們上面的分析,現在可以知道,如果把這部分錢再次投放到市場中,發給民眾,無異于增發鈔票,會大大的促進通貨膨脹。

  外匯儲備:雙刃劍

  那么,有這么多的外匯儲備放在央行,到底是好不好呢?有人認為,目前充裕的外匯儲備在維持國際支付能力、防范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也有人有很多擔心和爭論。他們或懷疑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性,或詬病巨額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或指責外匯儲備的積累輸入了通貨膨脹,或認為人民幣匯率因此而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

  經濟學中,有很多都是雙刃劍,外匯儲備也是如此。足夠的外匯儲備表明一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的能力,它對穩定匯率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一定的外匯儲備可以維護本國的國際信譽,可以作為國家向外借款的保證。按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所提出的“一國的外匯儲備與其貿易進口額之比,應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這個比例以40%為標準,以20%為最低限。”我們目前的外債規模依然較大,截至2011年中國的外債規模已逼近7000億美元。盡管近年來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外債增幅,但總的來說仍是一個債務大國。目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還處于外債償還的高峰期。

1990年-2010年外債規模(來自國家統計局)1990年-2010年外債規模(來自國家統計局)

  在世界經濟日益趨向一體化的今天,充裕的外匯儲備還有利于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世界上產生了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的、不受各國政府約束的國際游資,它不斷沖擊著各國市場,1997年的泰國金融危機以及后來引發的“亞洲金融風暴”就是一個例證。為了應付可能出現的種種意外事件,有較大的外匯儲備規模可以保證市場的安定。

  然而,過多的外匯儲備也是有很多負面影響——首先會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國內1994年高達21.7%的通貨膨脹率就與當年外匯儲備的急劇上升有很大的關系。當年人民幣大幅貶值,1993年還是逆差122.2億美元一舉轉變為順差53.9億美元。央行當年的外匯儲備由年初的212.0億美元猛增到516.2億美元,增加304.2億美元。按照1994年1美元兌換8.6元人民幣的平均匯率計算,僅此一項就意味著央行要增加2600多億元的基礎貨幣投放。因此推動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巨額外匯儲備也會加大了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且使我國在相當程度上陷入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抑制貨幣供給增長難以兼顧的兩難境地:要減輕外匯占款造成的過多基礎貨幣發行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人民銀行必須加大回籠現金力度或提高利率,但這些操作將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如果為了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利率,本來就已經極為寬松的貨幣市場將因此變得過度寬松,從而刺激國內資產市場泡沫膨脹。

  中國外匯儲備最大的投資就是買美國國債,很多經濟學家都說這一做法很傻很天真。我看來,國際金融危機并未動搖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在相當長時間內還找不到可以替代美元的資產。事實上,目前美國國債仍是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流動性最好、信譽最佳的國債。越是形勢動蕩,美元資產就越是避風港。至于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和石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這些商品和能源資源價格波動較大、市場容量相對有限、交易和收儲成本較高,不適合外匯儲備大規模投資,否則可能會推升其市場價格,反而不利于居民消費和經濟發展。所以,大量外匯儲備用于買美國國債不是最佳方案,而是目前世界市場條件下的現實選擇。

  參考數據:人民日報,2011年10月17日,《外匯儲備是誰的》

  許承明:《中國的外匯儲備問題》

  經濟導刊,李石凱:《外匯VS外債:其實我們脫貧沒多久》

  中國外匯網

  匯通網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