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的三個交易日,國際油價坐上過山車,繼10月4日出現暴跌后,10月5日,國際油價突然暴漲,其中,倫敦洲際交易所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報價上漲2.95%,重新回到100美元/桶,收于102.73美元/桶。按照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短期內國內汽柴油價調整仍無望。(10月7日《京華時報》)
在現行定價機制規定之下,成品油價格調整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連續22個工作日以及國際市場三地原油價格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但在尚未真正形成市場化的成品油價格機制下,其自身的不足不免引發社會對油價“易漲難落”、“追漲不追落”的質疑。現行定價機制的不足大致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上調和下降起點不平等,為成品油零售價“易漲難落”創造了條件。以每桶100美元作為基準價,若上漲4%,便符合了成品油的上調標準,石油企業要求上調油價的呼聲就會提高;若以每桶104美元為基礎,則需要下跌4%即跌至每桶99.84美元而不是100美元,才會考慮下調成品油價格。若再以99.84美元為基準油價,只要上漲4%(即每桶103.8336美元),便又符合調價標準了。兩相比較,油價第一次上調空間為4美元,而下調空間卻為4.16美元,后者多出0.16美元,并且這個差距在基準價越高時越大。
其次,以現有定價機制,每次調價都是對前一段時間國際油價波動結果的反映,而不是反映其中某一時間點的油價,更不是對未來油價的預測,具有一定“時滯性”。由于近幾年國際油價像過山車似的短時間內上躥下跳,不排除在22個工作日內,有一天甚至一段時間里國際油價大跌,但在另外的時段里又大幅反彈的情況,致使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幅度達不到調整標準。
其三,現有定價機制參照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價格變化率,而將紐約WTI價格排除在外,由于我們主要從中東、非洲、歐洲進口原油,這樣的選擇可以理解。只是今年以來,中東的動蕩和利比亞戰爭,造成歐洲、北非石油市場的短期緊缺,三地油價高漲,而這些地緣政治因素對北美市場影響較小,再加上美國金融危機后美國對WTI原油投資監管的加強,致使WTI原油價格相對低得多。我們的參考價就難以及時反映國際油價變動情況了。
市場體系的不健全,競爭不足,則是導致油價“易漲難落”之源。內地成品油零售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少數企業處于絕對壟斷地位。雖然有殼牌、BP、道達爾等海外公司進入我國汽柴油零售市場,但他們仍然需與內地的本土企業合作,并不能實現汽柴油的自由定價和自由競爭。而民營企業由于資金以及油源與國有三大石油巨頭差距甚遠,對后者難以構成威脅。數量占優、優質的零售渠道被控制,但在降油價方面,國有石油巨頭的加油站并不像外資、民營加油站那樣對市場反應靈敏。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油價改革要把改革壟斷、財稅等結合起來,讓壟斷企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主體。同時,按照價格與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相協調的原則,降低價外稅收負擔,減少油價中的非成本因素,使得油價真正與國際接軌,從根本上解除消費者對油價的疑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