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秦菲菲
“十二五”開局年棋至中盤,關于中國經濟“硬著陸”抑或“軟著陸”的爭論依然激烈。控通脹與穩增長,“魚與熊掌”能否兼得,考量調控智慧。
前5個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始終高企,高漲的肉價、堅挺的房價加上旱澇急轉的災害性天氣,無不令通脹形勢百上加斤。更讓人糾結的是,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逼近景氣紅線,進出口形勢不樂觀……經濟增速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
眼看6月份及二季度一系列經濟數據行將出爐,且按慣例,國務院將于本月召開相關會議分析上半年經濟形勢并定調下半年政策思路。值此關鍵時點,CPI是否再攀新高,進出口增勢能否保持,下半年貨幣政策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市場“忐忑”觀望。
PMI先行指標連續回落、集裝箱運輸數據仍顯乏力,市場對海關總署將于10日公布的6月份外貿數據并不樂觀。
本報記者綜合多家機構的預測發現,6月外貿數據被普遍“看低”:出口將繼續延續下滑趨勢,進口也不保年初時的強勁態勢。
從PMI分項指標看,最新公布的6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0.5%,從4月份開始已經連續三個月回落。作為出口的先行指標,該指數的回落從一定程度上預示了6月出口增速可能出現下滑。
再看集裝箱運輸數據,6月前三周主要航線出口貨量上升乏力。其中,北美航線旺季不旺,運輸需求總體下滑;歐洲航線貨量平穩,但增幅不及預期;受港口工人罷工影響,澳新航線貨量萎縮,艙位利用水平不高。
“國內信貸緊縮導致中小出口企業經營困難,美國經濟復蘇放緩、歐債危機陰影猶存,內外經濟形勢都對出口造成不利影響。”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的報告預計,6月份出口增速為18.4%,相比5月份19.4%的增幅,整整低了一個百分點。
進口方面,6月PMI進口指數為48.7%,已經低于50%的榮枯線,并且連續4個月滑落,這讓市場對進口下滑的預期也日益升溫。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進口增速不會像去年四季度和今年年初一樣出現大幅上揚,這主要源于中國經濟內需的回落。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專欄)認為,6月金屬礦運輸市場成交清淡,鐵礦石價格下跌,這間接說明國內市場對大宗商品需求不旺,從而拖累進口。預計6月份進口同比增速將降至24.4-26.0%區間內,中值25.2%,較5月下行3.2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從6月份工作日環比來看,進、出口同比下行的可能性更大。
據魯政委分析,6月工作日為21天,與5月持平,而2000年至2010年絕大部分年份里,6月工作日環比均較高。“今年環比顯著低于往年同期,不利于貿易額上行”。綜合以上情況,預計6月出口同比將降至15.7-17.2%區間內,中值16.4%,較5月下行2.9個百分點。
從未來一段時間看,交銀的報告認為,美國經濟放緩仍將持續一段時間,歐債危機短期內難以解決,并有可能進一步放大,國際需求可能因此放緩。同時國內勞動力成本提高、流動性緊張也可能促使國內出口企業經營狀況惡化,下半年外貿形勢仍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