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認為,應警惕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引發宏觀經濟系統性的風險
【《財經》記者 方璐】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認為,應警惕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引發宏觀經濟系統性的風險。
2010年12月17日,《財經》年會“2011:預測與戰略”在北京舉行,劉鶴在““十二五”課題與政府職能轉變”一節發言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劉鶴表示,目前,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國際市場復蘇速度比較緩慢,許多國家都在力求增加傳統產能和擴大出口。國內一些行業和領域“產能過剩現象比較嚴重”。
劉鶴指出,如果在“十二五”期間繼續盲目擴大產能,就會使原有供需矛盾更加尖銳,也會使實體經濟對貨幣供應的需求非正常地擴大。“這不利于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他說。
劉鶴認為,世界經濟格局正在進行深度調整,很多產業面臨新的技術突破。國際金融危機使各種不確定性增加,如果采用傳統生產方式繼續擴張,將“不但會遇到資源、環境的強烈約束,而且還會面臨生產函數和技術標準變化引起的風險”,此外還可能造成平衡國際收支方面的新困境。
基于以上分析,劉鶴在會上提出三大需要重視的問題。
他表示,第一,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十二五”期間,中國的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如今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發展所提供的歷史機遇與改革開放初期全球生產能力轉移所提供的歷史機遇“有很大區別”。
區別在于,前者機遇是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上升所造成的跨國公司在全球配置生產能力,后者機遇是在全球總需求出現萎縮和中國市場加快擴張的背景下,對中國形成的創新發展模式,以及努力成為國內市場規模并位居世界前列國家的歷史機遇。
“我們應理性分析兩次機遇的重要區別,既要保持和提升傳統制造大國的優勢地位,又要通過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成為新的市場大國,”劉鶴說,“用制造大國和市場大國這兩個優勢,來支撐中國的和平發展,并為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第二,應重視規劃的目標設定,堅持內需和消費導向。劉鶴強調,必須順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增強消費對投資的導向作用。
與此同時,必須防止在增長速度方面盲目的攀比,防止借“十二五”開局盲目地擴大規模,走粗放生產的老路,防止各種不正常的短期行為,切實把開局之年的工作重點轉到擴大內需、改善民生,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努力實現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劉鶴表示,第三點是要做好頂層設計和制定安排。他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本身是一場重大的改革,為了實現“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必須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改革的進程,努力構建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和利益軌道。
他強調,特別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深化價格、財稅、金融等領域的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擴大非公有經濟的市場準入。
此外,還應特別注重準確地界定政府和市場的分工,進一步完善干部政績考核制度,力爭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取得新的進展。
《財經》年會由《財經》雜志、《財經網》主辦,自2004年開始舉辦以來,每年吸引大批高級政經官員、國際組織要員、企業領袖以及中外知名經濟學家積極參與,聚焦來年的世界經濟、政治、社會、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和發展趨勢,深入分析時事熱點,精確解讀國策趨勢,積極探討產業前景,被譽為關于中國經濟走向最具權威性和前瞻性的國際思想交流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