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有綜合指標,將CPI、物價放在一起,確實現在是11年以來通脹壓力最緊張的狀態,必須認識到通脹壓力對經濟帶來的危害
【《財經》記者 張春輝】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在中國,通脹已經不是預期問題,而是非常嚴峻的現實挑戰。
2010年12月17日,《財經》年會“2011:預測與戰略”在北京舉行,馬駿在“世界與中國經濟走勢”一節發言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中國通脹不光是一個內部產生的通脹,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全球大宗商品,這部分有不可控性”,馬駿說。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儲戶調查顯示,老百姓對物價滿意度已經降到了11年以來最低。馬駿在實體經濟中接觸很多消費者、企業家,他提到,“他們覺得CPI增長率沒有2008年年初那么高,但是感覺上壓力比那個時候嚴重,因為我們不光有CPI的壓力,還有房價的壓力!
馬駿認為,如果中國有綜合指標,將CPI、物價放在一起,確實現在是11年以來通脹壓力最緊張的狀態,必須認識到通脹壓力對經濟帶來的危害。
在馬駿看來,這種危害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通脹加深通脹預期,又會帶動通脹。CPI數據發現非常有趣的現象,所有通脹最快行業訂單都增長得最快。服裝行業最近訂單增長很快,因為棉花價格上升80%,大家都預期現在不買服裝的話,三個月以后價格會更高。由于這樣的預期導致通脹會加劇,會有一個螺旋式上升壓力。通脹本身加深公司上升預期,成本造成通脹。
第二,通脹對于收入分配產生惡化效應,是對于低收入人群很重的稅收,對于企業收入進行大幅度重新分配,也會導致社會壓力。
第三,通脹如果在短期之內沒有一套及時、有力的措施對應,很可能在通脹加劇的時候,讓政府被迫采用更加極端、更加力度大的政策加以緊縮,就會導致經濟中期大起大落的風險。所以我在通脹方面結論,目前通脹和增長下滑兩個風險不是在同一個數量級上,不能光講既要增長,又要對付通脹,似乎給大家印象,這兩個風險一樣,其實通脹風險比增長下滑風險嚴峻多。尤其在百分之九點幾GDP增長下。
第四,最應該關注貨幣,通脹的根本原因是貨幣過于寬松,信貸增長過于寬松,利率太低。有量化觀點,如果信貸明年新增貸款還是7.5萬億,把CPI控制在4%之內有很大難度,一個更加合適的貨幣增長和貸款增長速度應該是貨幣控制在15%,貸款增長控制在14%,就是6.5萬億。
《財經》年會由《財經》雜志、《財經網》主辦,自2004年開始舉辦以來,每年吸引大批高級政經官員、國際組織要員、企業領袖以及中外知名經濟學家積極參與,聚焦來年的世界經濟、政治、社會、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和發展趨勢,深入分析時事熱點,精確解讀國策趨勢,積極探討產業前景,被譽為關于中國經濟走向最具權威性和前瞻性的國際思想交流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