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周刊》最近刊文指出,中國崛起的結果將會是中美雙贏。
文章寫道,中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崛起已經是我們這個時代必定會發生的事。《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上,幾乎有一半的內容關注中國。
不過,文章認為,有關中國全球影響力增強的報道忽視了中國所處的大環境,而且回避了這樣一個問題:就全球影響力而言,為什么中國還沒有超越美國?仔細觀察一下關鍵的經濟數據、文化影響力及人道救援等更微妙的權力分配就會發現,雖然中國的確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上月底,中國正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的影響力依然常常受到美國的制約。
文章說,雖然中國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貿易量迅速增長,但美國與這兩個地區的貿易量增速更快而且更多樣化。中國無疑是亞洲各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但中國的貿易集中在低端貨物,美國則占據著貿易鏈的高端。在亞洲,美國的援助和直接投資依然勝過中國,美國的軟實力依然處于絕對優勢地位。而且,雖然近來中國表現得非常積極,但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實力依然占據優勢。
文章指出,中非貿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中國從非洲5國進口石油。輿論普遍認為進口石油是中國進入非洲大陸的最重要驅動力。然而,即便是在這一方面,美國也遠遠領先于中國。中國進口了非洲17%的石油,美國則是29%(歐洲是35%)。
文章指出,在亞洲的區域性貿易中,中國依然處于主導地位——2008年,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的總貿易額高達2310億美元,高于美國的1780億美元。不過,中國商貿流通以低檔商品為主。這樣的貿易無法為東南亞國家提升他們急需的技術含量,無法幫助他們在技術的梯架中更上一層。
文章還認為,在拉丁美洲,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也日漸顯著。去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巴西最大貿易伙伴。現在中國是委內瑞拉、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和阿根廷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在拉丁美洲的累計投資為120億美元。但《中國經濟評論》稱,這一數字比美國密歇根州在該地區的投資還少。
文章最后認為,中國的崛起迫使美國巧妙地使用文化、軍事、科技、經濟這些牌與世界打交道。從這個角度來看,結果可能是中美雙贏。
(本報綜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