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的掛牌時間已過,管理層人選初步敲定,但哪些公司、哪些資產將會被注入,仍是未知數
《財經》記者 李緯娜
在五個月前拿到國務院批文之后,承擔央企重組重任的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國新)掛牌時間一拖再拖。
個中艱難實非國資委負責人當初所能預想。4月,博鰲論壇期間,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曾對媒體宣布,國新有望于今年上半年掛牌成立。
國新是國資委醞釀成立的第三家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主要接收現有123家央企中資產規模較小、資質較弱、經營狀況不佳、利潤排名靠后的央企資產或股權的無償劃轉,計劃約20家央企會被置入其中。
7月23日,在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再次強調,“成立國新公司,是為了穩妥推進央企兼并重組。”
年底前將央企數量減少至百家以內的目標,曾經多次被李榮融等國資委負責人提及。成立國新是完成這一任務的便捷之路。今年五六月間,國資委上報:“謝企華任國新董事長、劉東生任國新總經理兼黨組書記”,中組部至今至今仍未予以批復。
“可能在具體人選上有爭執。”接近國資委的內部人士分析。此前,外界多傾向于相信,國務院既已批復,國新掛牌將水到渠成。
延宕至8月,雖然正式的人選批復仍未下達,但謝、劉執掌國新已成定局。而更大的難題橫亙在國資委面前,哪些公司、哪些資產將被注入國新?半年多談判下來,結果與當初設想相去甚遠。
“國資委希望,有幾家公司確保可以裝進去之后再掛牌,不能掛牌后什么事情都不干,就一個空殼在那里。”接近國資委人士對《財經》記者說。
“企業的意愿并不強,誰都不愿意自己被重組,這本身就是一個博弈過程。”國資委內部人士對《財經》記者分析。
生不逢時。央企重組正步入一個“缺少好企業可組、差企業沒人愿意組”的瓶頸期,國新沒有成立便要面臨資產注入難題,而這恰是國資委成立國新時設定的任務。
國新成立波折
國新一度被業界稱為“中投二號”——這是相對于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匯金公司而言的。被稱為“金融國資委”的匯金公司主要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而國資委打造的國新則是運營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產業中投”。
在國資委內部,從2004年起,國新即被納入整體規劃。其后兩年時間里,國資委還邀請咨詢公司和國資專家形成多份報告。此時,國資委就認為,需要成立一家資產經營公司,代表國資委對央企資產進行處置和管理。
可是,那時國資委缺乏操作經驗,加之央企重組進展順利,成立國新動力不足。
2006年至2008年間,國新話題暫被擱淺,國資委選擇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下稱國開投)和中國誠通集團(下稱誠通)作為資產運營試點平臺。前者主要從事基礎領域投資,后者則主攻現代物流、綜合貿易等,承擔了一部分處置不良資產的責任。
2009年年初,成立國新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此時央企已由2003年的196家減至142家。按照國資委2007年印發的《關于中央企業布局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10年年底,中央企業要調整重組至80家-100家。
“以前是一家一家退,一家一家重組,國新成立后,就可以一下子打包十幾家進去。”不愿具名的專家對《財經》記者表示,“越往后,企業間重組的難度就越大。”
已借試點培育出信心又迫于重組壓力的國資委同樣認為時機已到,但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國開投與誠通的良好運營,讓國新成立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陳述國新成立之必要,成為撰寫呈送國務院報告中最頭疼的問題,“最擔心國務院不支持,覺得沒必要做,那就黃了。”
擔心似乎在被一步步證實。去年四五月間,《關于設立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的請示》(下稱《請示》)就已上報國務院。隨《請示》一并遞交的是《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組建方案》和《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章程》。
在國務院例行征求各部委意見時,質疑“新建國新是否必要”的聲音此起彼伏。
接近國資委的人士透露,面對許多部委“直白的意見表達”,國資委領導常常親自登門,在一番面對面解釋之后,才能打消其他部委的擔心與疑慮。
在十多頁的《請示》中,國資委著重論述了組建必要性、注冊資本、人員安排、經營范圍、功能定位等幾大話題。關于國新的運作細節,如公司框架、運作方式、置入企業名單、后續操作等均未提及。
國資委表示,除國開投和誠通,其余央企中沒有一家主營業務涉及資產經營,而現有兩家企業又存在一定缺陷,如國開投主做投資不做退出,誠通體量小難以一下子“吃”下十幾家企業,故有必要成立一家新公司從事相關業務。
國資委還重點提到,要想實現年內央企整合至100家以內的目標,新成立一家公司可加快重組進程,否則重組時間將不得不延長、重組難度也將大大提高。
《請示》并沒有道出國資委另一個“難言之隱”:國開投屬排名53家以內的央企,一把手直接由中組部任命和管理,國資委對企業一把手話語權不夠,難以加快央企重組步伐。
而為增強話語權和掌控力,國資委將國新安排在53家之外,其一把手可由國資委直接選派任命(若一把手為副部級仍需報中組部審批),國資委能做到有效地上傳下達。
在經過一年難熬的等待后,4月初,國資委終獲《國務院關于組建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有關問題的批復》(下稱《批復》)。
國務院強調,“設立中國國新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快中央企業布局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國有資本的結構優化,有利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但是,國務院并沒有對國資委方案全盤接納,其提出的注冊資本要求和領導人選安排被否決。
《批復》明確,國新初始注冊資本為45億元,全部以貨幣出資,由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而此前國資委提出的初始注冊資本金要求是200億元。國新的財務關系在財政部單列,此后根據劃入企業情況,國新可適時對公司注冊資本進行調整。
管理層初定
國新的人事安排,也一并被國務院否決。
國資委在《請示》中提出,給予國新“特殊公司法人”待遇,其董事長由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兼任,便于央企與國資委的銜接配合,便于快速科學決策。
而根據《公務員法》第53條規定,國家公務員不能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不能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
國資委不得不重新“選角”。原寶鋼集團董事長謝企華、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慶偉、國資委原改革局局長劉東生、誠通總經理馬正武、國資委改革局副局長劉文炳等被納入考查視野。
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對《財經》記者透露,國新管理層選拔與考核均歸屬國資委企業領導人管理二局(下稱企干二局)。“不過,一把手人選由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提出,企干二局只負責考查。”
李榮融對人選的要求頗為苛刻,既要有央企重組經驗,又要有一定行政級別;不僅在行業內德高望重,還要有資歷有能力與其他央企領導對話談判。
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說,“有些人選級別很高,不愿意來;想來的級別又不夠,國資委擔心其他企業不買他面子。”
國資委內部人士表示,央企重組的最大博弈在于利益重劃,“空降兵”或“門外漢”都難當重任,“這個人一定要對國新的宗旨、目標、任務非常熟悉,也要對國資委領導的意圖非常熟悉。”
一番遴選下來,謝企華和劉東生成為最終選擇。“劉東生任國新總經理的可能性99%,謝企華任董事長的可能性有八九成。”8月中旬,接近國資委人士對《財經》記者透露。
這位人士還透露,國新會成為國資委建立現代企業董事會制度的試點企業之一,而這項工作一直被國資委領導視為國企改革的生命線。
屆時,謝將擔任國新外部董事長,不參與企業直接運營,只負責戰略決策、召集董事會等,每年只需在國新上班幾十小時。而劉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具體負責國新運營與管理。
從企業起步的劉東生曾任原國家經貿委改革司副司長、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局長,一直是邵寧部下。改革局恰是此次負責國新籌備和組建的主要司局之一,邵則一直主抓央企改革與重組。
“劉東生接受并遵循了邵寧的國企改革思路,對國企改革狀況較清楚,有利于實現國資委目標。”一位不便具名的原國資委人士評價。
與劉東生有過多年共事經驗的人說,劉與人為善、待人平和,務實、不強勢、不張揚。在擔任改革局局長期間,經常站在企業角度幫企業出主意,央企負責人對劉的評價頗高,認為其領導水平不錯。
李榮融對劉亦頗為賞識。2009年3月,劉升至國資委監事局主席,行政級別調整為副部級;2009年6月,李榮融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下稱淡馬錫) 掌舵人時,劉作為不多的幾個陪同人員之一參與會談,并對國資委和淡馬錫控股的合作問題交換意見。淡馬錫正是國資委努力學習的“范本”之一。
劉出任國新總經理后,將辭去其在任的國資委監事會主席職務。
8月初,在國新“一把手”露出真容后,曾有媒體預測國新將于本月掛牌。對此,國資委參與國新籌建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掛牌時間仍不確定。
除上述兩名人選,國新領導班子的其他成員均未敲定。消息人士說,其他人選仍由國資委企干二局考查選拔,但會聽取謝和劉的意見,會綜合考量人員搭配效率、經歷互補等因素。
國新董事會人數也未敲定。據透露,可能掛牌之初只有3人-5人,企業運營步入正軌后,可能增至7人-9人。
整合碰壁
根據《批復》,國新主要從事授權范圍內的國有資產經營與管理、國有股權經營與管理、受托管理、資本運營、為開展上述業務所進行的投資和咨詢業務,以及國資委授權或委托的其他業務。
“我們現在就是做了一個籃子,著急去買菜,買到菜籃子就滿了,買不到菜籃子就是空的。”國資委內部人士如是形容。
“買菜”工作交予國資委改革局重組處。2010年農歷新年之前,該處就開始與目標企業試探性商談,征求企業的想法和意見。
4月《批復》下達后,談判工作旋即提速,話題主要圍繞企業是否愿意進,進入后享受何種待遇等。“被約談”企業主要集中在商貿領域和科研院所。
國資委內部按領域劃分的央企名單顯示,商貿領域現有21家企業,科研院所10家,是有待重組“大戶”。
《請示》前,國資委曾預想,國新至少要“吃”下10家至20家企業,如經濟效益差和利潤排名靠后的央企、找不到與其他企業重組出口的央企、主業邊緣化的央企等。
可是在選擇哪些資產進入國新的問題上,國資委連連碰壁。接近國資委的人士透露, “多數央企不愿進,涉及到太多復雜利益糾葛,它們想自己發展,不愿意上面有人管。很多企業在討價還價。”
央企的百般推拒不難理解。國新屬國有獨資公司,劃入國新的央企名單一旦被國務院批準,其產權或股權即刻被無償劃轉至國新,成為國新旗下的出資企業。
消息人士說,科研院所就舒服地過著 “小富即安的日子”,不愿意被劃進國新。
更有充分競爭領域內的央企擔心,一旦并入國新,退出央企序列后會被殘酷的市場淘汰。
為此,7月23日,李榮融在央企負責人會議上試圖消解這種不安情緒,“要被裝進去的企業,你們也不要覺得不光彩,我們并不會一賣了之。”
國資委的搖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新成立進程。接近國資委的人士說,電子領域內很多企業經營困難,如普天、華錄等,但是讓企業自己兼并重組還是置入國新,國資委仍在考慮。
債務償還是國資委不得不考慮的。國新的初始資本金為45億元,經濟效益差的公司之前會有很多債務,國新必須全部承擔。營運不佳又不能退出的公司,國新也需大筆投入。注冊資本被大幅縮減,國新未及成立便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
此外,如何安置被重組企業的職工也成為一大難點,至今國資委也未找到穩妥、有效的方案。“如果搞得幾百人來靜坐,就很要命了。”接近國資委的人士說。
于是,國資委只能從資產規模小、人員少、債務少,談判難度相對較低的商貿企業入手。目前,談妥進入國新的企業約5家左右,包括中國印刷集團、中商集團、華星集團等。但這與國資委當初設定的目標相差近四倍。
接近談判的人士說,國資委的本意是“國資委推動、企業自愿”,但從談判過程看,估計“接下來國資委要強勢主導了”。
淡馬錫影子
在國資委內部人士看來,國新讓國資委多了一個手段,讓企業多了一個選擇。
推進置入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和重組整合,并幫助充分競爭領域內的央企退出——這是國新掛牌后的第一要務。
按照規劃,如果置入企業規模小卻能實現盈利,則該企業有望作為國新子公司得以保留;若置入企業運營糟糕,國新會在做好職工安置后實現資產剝離、變性和退場,或與外部同類企業重組,或出售給外部戰略投資者;若置入企業介于前二者之間,則會留存核心業務和資產,并依據產業鏈配套進行相關同類項的業務整合。
國新還將持有并管理國有資本不宜退出的、承擔公益性等特殊職能的,且資產規模較小企業的國有股權;接收、整合中央企業整體上市后存續企業的資產以及其他非主業資產,以提高央企主業競爭力。
這類似于托管型資產經營公司的運作模式,通過搭建退出平臺,實現央企不良資產、輔業資產的剝離和處置,以獲得批量處置和退出的效果。
但國新的功能遠不止這些。幫助充分競爭領域內的央企退出后,國新要逐漸轉變成一家持續性持股型經營公司,愿望是成為中國的“淡馬錫”。
淡馬錫成立于1974年,是新加坡政府以私人名義注冊的一家投資公司,新加坡財政部擁有其100%股權。淡馬錫的主要任務是掌握政府對企業的投資,管理所有政府關聯企業,其所持股票市值約占該國股票市場的47%,幾乎主宰著獅城經濟命脈。
效仿“淡馬錫”一直是國資委的夙愿。2003年6月,出任國資委主任剛剛兩個月,李榮融首次出國訪問便選在淡馬錫。他曾回憶,淡馬錫旗下企業全是國有企業,但無一虧損,這讓他“始終忘不了”。
2004年,成立一家像淡馬錫一樣的資產管理公司在國資委內部被提出。今年以來,淡馬錫密切與國資委高層會晤,表示希望參與央企重組。
接近國資委人士透露,國新在完成國有資產“保值”,即盤活存量、上市退出后,將逐步轉為國有資產“增值”,實現創造增量、資本運作,并有可能面向全球開展投資活動。
但夙愿的美好可能敵不過現實的殘酷。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資專家直言,“國新不可能做成淡馬錫”。理由是,淡馬錫產生于法治化大背景,而國新則是在行政化模式下探索國資管理模式。
“國資委是政府部門,由它來主導,國新注定是國資委那套運作方式,就不可能真正超越。沒有法律框架約束,做著做著就會變味了。”該人士對《財經》記者說。
重組重任
國新“待產”并不會阻止央企新一輪重組大幕開啟。畢竟,“到2010年年底,中央企業要調整重組到100家以內”的目標早已為政府高層和公眾熟知。
7月23日,李榮融在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強調,年內完成這一重大調整,不僅是產業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也是國務院對國資委的考核任務。
“其實,行政劃撥式重組隱含巨大風險,領導班子如何安排和平衡是最大問題,新領導班子的磨合過程往往非常長。此外,許多央企的內部管理體系并不足以‘吃’下一家企業。但是,沒辦法,央企重組已經變成一個政治任務。”上述國資專家表示。
從國資委成立之初,央企重組就一直在走“急行軍”路線。截至2010年8月初,央企數量已由七年前的196家調整到123家。
這也意味著,在接下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至少23家央企要被迅速整合。
李榮融在上述會議上同時指出,“目前央企兼并重組的速度慢了點。”
“說實話,重組已有六年多時間,整合到這一步,該找婆家的都已找到了,待整合企業都是不大好的,難度較大。”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國新早點掛牌,整合效果就能早些顯現。”上述人士說,“國新成立會使目標完成容易許多,然后再單獨重組七八家,趕一趕進度就可以了。”
消息人士說,國資委關于央企整合的思路主要包括央企之間“強強聯合”,優秀央企對一般央企的“以強并弱”,科研院所并入產業集團,非主業資產向其他中央企業集中等。
接下來,煤炭、通信、發電、電網、鋼鐵等行業不會再出現企業重組,重組重點將集中在電子、機械、科研院所、商貿、建筑等領域。
“現在,好多家企業正在談判,有些是好幾家搶一家。”消息人士對《財經》記者說,但他以話題敏感為由,拒絕透露參與談判的企業名單。
“一旦談成,手續很快,馬上就可以做了。”該人士表示。
除把央企數量降下來,國資委更追求質量提高。按照國資委構想,國有資本將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包括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和海運等七大行業領域。同時,培育和發展形成30家-50家擁有自主產權、知名品牌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
知情人士對《財經》記者透露,李榮融曾在一個內部會議上表態,“今年做不到100家也沒有關系,目標肯定還是要定。不允許100多家企業里面,還有10多家弱不禁風的小企業在里面混來混去。但如果100多家都很強,那也沒有關系,去國務院匯報也比較容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