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被指對中方這些年所做的大量工作描述得不夠全面,對中國實際情況不夠了解
許可新
15日,國際能源署(IEA)攜最新能源報告在北京發(fā)布時,再次遭到了中國能源官員的“炮轟”。
這好像已經形成了傳統(tǒng),近幾年,每次IEA帶著其新鮮出爐的能源報告來到中國,幾乎總無法從中國的能源主管部門處得到多少“好臉色”。
2007年,當剛剛上任的IEA總干事田中伸男帶著旗艦刊物《世界能源展望2007》來到中國時,在發(fā)布會現場,國家能源辦(其時,國家能源局還未成立,記者注)的王思強副司長便從“眼光、數據和研究方法”三個方面對那份以中國作為主要研究國度的報告提出了質疑。
去年,IEA在北京發(fā)布其首份中英文報告《中國潔凈煤戰(zhàn)略》時,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方君實也在發(fā)布會現場公開對該報告提出了“商榷”。
數據不夠全面
IEA15日帶到中國來的是其旗下三大旗艦刊物之一的《能源科技展望2010》(下稱《展望》)。這份長達700多頁的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世界的低碳能源科技革命已經初顯端倪。
《展望》還第一次包含了對歐洲、美國、中國和印度的獨立分析,并分別給出基準情景和藍圖(Blue Map)情景(相當于低碳情景,記者注),演示到2050年期間,各地可能的能源消費態(tài)勢。
按照慣例,中國的能源官員在IEA發(fā)布《展望》前發(fā)表觀點。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周喜安在客氣地感謝了IEA的努力后,率先“發(fā)難”,他認為,IEA的報告在具體數據上還不夠全面,特別是對中方這些年所做的大量工作描述得不夠全面。
周喜安補充說,中國的水電裝機規(guī)模、核電在建規(guī)模、太陽能熱水器推廣面積以及風電的每年實際增加量均位于世界第一,中國已經在新能源的發(fā)展上超過美國,走在世界前列。
重要判斷失實
如果說周喜安的評論還只是“點到為止”的話,那么IEA報告發(fā)布后,坐在主席臺上的能源局原巡視員白榮春的評論,則無疑是向IEA扔出了一枚“深水炸彈”。
“《展望》中涉及中國的部分,有很多不妥的地方,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白榮春以近乎直白的反對,向IEA《展望》中的一些重要判斷提出了挑戰(zhàn)。
按照《展望》的藍圖情景,中國將在10年后的2020年迎來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而2050年,中國的碳排量為40億噸。對此,白榮春表示,中國斷難做到。
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排放峰值在某種程度上也等同于經濟發(fā)展空間的天花板。在中國,最樂觀的能源專家的預測是,中國將在2030年達到這個峰值,這比IEA的情景預測要晚了整整10年。
“情景分析需要建立在可實現的前提下,若前提根本無法做到,那么這種情景分析就是很有問題的。”白榮春說。
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也表示,目前中國正在“深度開發(fā)西部”,至少需要持續(xù)10到20年,相對落后的西部走向現代化,需要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空間。
白榮春對《展望》中提到的中國到2050年將在現有煤炭消耗基礎上下降36%的判斷也不以為然,認為完全脫離中國現實。
“在2050年之前,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不會改變。”白榮春說,中國將致力于煤炭的清潔利用,將高碳的能源進行低碳的利用,但能源結構不可能發(fā)生巨變。
理想主義之嫌
田中伸男幾乎是手捂同傳耳機眉頭緊鎖聽完來自各方的反對聲音的。對于質疑,他回應稱,《展望》中的情景呈現的是可選方案而不是預測。
按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結論,與2000年相比,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需要削減50%,才能把全球長期平均溫度上升限制在2℃至2.4℃之間。
《展望》中的藍圖情景正是從2050年二氧化碳必須減排一半這樣一個前提下倒推出來的,即《展望》要回答的問題是:要達成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減排過半這個目標,此前每一年,世界應該作出怎樣的安排,各種低碳技術又將從中起到何種作用。
不過,一些與會的能源專家表示,IEA的這種倒推,理想主義成分過多,而且在倒推的過程中,對于各國的資源稟賦未加區(qū)分,存在著“一刀切”的風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