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大連9月13日電 題:由重到輕,由外而內——達沃斯代表熱議中國增長模式如何轉型
記者陳玉明、閆平、陳夢陽
“九五”“十五”“十一五”……十多年來,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始終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一道門檻。
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和出口市場的萎縮,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已顯得更為緊迫。事實上,中國能否實現這場轉型,不僅關系到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也關系到全球經濟的平衡和發展。
向哪里轉?怎么轉?在本次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有關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討論是一個熱門話題。
由重到輕,由外而內
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不少出口型企業來說,金融危機無疑就像一場颶風。颶風過后,一片狼藉:產品滯銷,工廠倒閉,大量農民工返鄉……
“我認為這個危機加劇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個問題應該被解決。”摩根斯坦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說,“中國需要減少對于外部經濟環境的依賴,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繼續發展。”
專家認為,這種不平衡體現在多個方面:制造業在GDP中所占比重太高,第三產業不發達,經濟結構明顯偏“重”;儲蓄率太高,消費明顯不足,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出口。
一組數據很能說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今年上半年,我國第三產業構成中,第三產業僅占41.3%,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了GDP的70%左右;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僅為35.3%,而美國高達71%,日本也在55%以上。
“這種增長模式代價太大:制造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容易造成環境問題。內需不足和過高的外貿依存度,使中國經濟增長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且這種不平衡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有關專家說。
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認為,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關鍵是要從“中國制造”漸漸向“中國創造”發展;要在簡單的生產制造之外,增加更多的服務業,從而使中國經濟結構逐漸由重型化向輕型化轉變。同時,要大力發展內需,改變以往過高的對外依存度,實現“由外而內”的轉變。
轉變增長模式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轉變增長模式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轉變是必需的,是必然的,晚痛不如早痛,晚轉不如早轉。”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認為。
余永定解釋說:“對于出口型企業來說,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意味著企業必須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和市場定位,必須更換機器設備,必須壓縮過剩產能,這有可能導致一些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
感到痛苦的將不只是企業。專家認為,在轉型過程中,政府也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在政府的稅源結構中,增值稅是第一大稅種,占稅收總收入的30%以上。改變依賴制造業和出口的增長模式,將會直接減少政府稅收。而從另一方面看,要擴大內需,就必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大在教育、醫療、養老保險等方面的投入。因此,轉型將使政府在財政上面臨“此消彼長”的壓力。
更大的挑戰也許來自觀念上的障礙。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轉變增長模式需要克服觀念上的偏見,但是,要實現這一轉變非常困難,因為中國幾十年來已經習慣了現有的增長模式。
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王文章博士認為,首先是地方政府要改變“GDP至上”的觀念,抑制投資沖動,做服務型而非生產型政府,做市場的監督者而非市場的參與者。同時,要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引導民眾改變偏好儲蓄的保守型消費觀念,讓民眾敢于消費,樂于消費。
轉變增長模式須大力促進服務業發展
有關專家認為,要讓增長模式實現“由重到輕,由外而內”的轉變,關鍵在于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三產業上去了,“由重到輕”的問題就解決了,“由外而內”的問題也自會迎刃而解。
“我們要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結構調整的關鍵環節,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任務,作為促進供需平衡增長的重要結合點。”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明確表示。
王文章認為,由于服務業提供的產品是服務,要與人打交道,所以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往往需要更好的社會環境、更高的人口素質和更健全的法律制度。而市場機制不健全和良好法治的缺失正是當前中國發展服務業的軟肋,因此,必須盡快推進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法治,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好的環境。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潤滑劑,發展服務業也離不開金融。“發展服務業,就要有其他金融市場,比如股票市場或者真正的創業板市場。所以我們要改變原有的金融結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何帆說。
趙令歡則認為,金融創新的意義不只是可以為服務業提供發展資金,它還可以把人們未來的收入流提前變現,從而直接刺激消費增長。因此,當前應推進金融創新,發展有利于拉動消費的金融產品和企業債、私募基金、風險投資等非銀行類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