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建國六十周年經濟報道 > 正文
1999年
國有企業“抓大放小”的改革戰略
1995年9月,中共中央十四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有經濟,通過存量資產流動和重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搞好大的,放活小的。1999年9月,中共中央十五屆四中全會又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提出要積極發展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放開搞活中小企業的決策。“抓大放小”是中共中央針對我國國有企業現狀制定的對國有經濟實行戰略性改組的重大決策,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國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使其發揮穩定經濟、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和貫徹國家產業政策等的骨干作用,另一方面要放開放活量大面廣的國有小企業,使之尋找更為適合自身特點的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和發展模式,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白ゴ蟆币袁F代企業制度為規范,對經濟效益好、實力強、資產負債率合理、有前途的重要企業實行大企業、大集團戰略,促進其壯大;對經濟效益較好、實力強、資產負債率較高、生產正常的企業,要加強管理,加強技改力度,增資減債,創造有利條件使其進入市場公平競爭;對經濟效益差、資產負債率高、經營困難、但又是經濟中非常重要的行業,要綜合治理,給予必要的扶持!胺判 本褪翘剿鞲慊钇髽I的多種途徑,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從1995年起,國務院決定抓好1000戶重點企業,并選擇企業進行試點。在“放小”過程中,一些地方簡單理解為“一賣了之”,刮起賣企業之風,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產生不良的社會后果。1998年、1999年,中共中央采取積極措施,制止了“放小”過程中的錯誤傾向。
西部大開發戰略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中共中央為貫徹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和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而制定的發展戰略。1999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提出,加快開發西部地區對于推進全國的改革和建設是一個全局性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1999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開發西部戰略,并決定成立西部開發領導小組。2000年1月19日到22日,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布置了需要集中力量進行的重點工作。2000年10月26日,國務院又發出《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西部大開發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積極進取、量力而行,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科學論證,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防止一哄而起,反對鋪張浪費,不搞“大呼隆”。要加快轉變觀念,加大改革開放力度,貫徹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同搞好宏觀調控結合起來,把西部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同各方面支持結合起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特色旅游業;發展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力爭用5到10年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西部開發有一個良好的開局。實施西部大開發,要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逐步形成我國西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游、南(寧)貴(陽)昆(明)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西部大開發。
2000年
電信業改革
2000年4月20日,中國電信集團和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電信業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組建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是我國通信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深化電信體制改革,進行戰略重組的成果,對于加快我國通信事業發展、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提高我國信息通信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是以原郵電系統移動通信與固定通信業務分營后的全國固定網絡及相關資產為基礎組建的特大型國有通信企業。集團公司主要經營國內、國際各類固定電信網絡與設施(含本地無線環路);基于固定電信網絡的話音、數據、圖像及多媒體通信與信息服務;與通信及信息業務相關的系統集成、技術開發等業務以及國家批準經營的其他電信業務。
2001年
“十五”計劃
2001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第一年。1999年,有關部門即開始準備編制“十五”計劃。200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根據這一建議,國務院編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于2001年3月15日在九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開始實施!笆濉庇媱澥俏覈醪浇⑸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我國完成經濟發展第二步戰略目標,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在2001年到2005年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國民經濟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為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堅實基礎;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取得重大進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出實質性步伐,在更大范圍內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就業渠道拓寬,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物資文化生活有較大改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得到加強;科技、教育加快發展,國民素質進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十五”計劃期間,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經濟增長速度年均為7.1%左右。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同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這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2002年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部署
2002年11月8日到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會議提出,21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勝利完成這些任務,對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民航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早在1987年2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就出臺了中國民航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民航管理體制實行政企分開,民航局不再直接經營航空企業;全國成立六大骨干航空公司,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2002年10月11日,中國航空集團公司、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三大航空運輸集團公司及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三大服務保障集團公司同時宣布成立。新成立的六個集團公司脫離與民航總局的隸屬關系,各自成為“自主經營”的企業。這標志著我國民航管理體制改革出現重大突破。
2003年
科學發展觀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確立了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發展,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二是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快社會發展。三是堅持城鄉協調發展,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四是堅持區域協調發展,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五是堅持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六是堅持改革開放,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統籌推進各方面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進。七是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茖W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過程中形成的新的執政理念,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200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并一致通過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大會一致同意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認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擬提請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的文件,研究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問題。2003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發展接續產業。2004年3月23日,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組長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提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要抓好四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這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根本出路。二是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三是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這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途徑。四是切實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這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保證。2007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組織編制的《東北地區振興規劃》。《規劃》提出了東北振興的目標是: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實現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將東北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的保障基地、國家重要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以及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考慮作出的重大決策。振興老工業基地既是東北等地自身改革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嚴格控制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
2003年1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轉發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于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指出,鋼鐵、電解鋁、水泥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原材料,近年來受市場需求的拉動,這些行業投資增速加快,產量大幅度上升。一些地區和企業受利益驅動,不顧市場、資源等外部條件,違反規定大規模新建和擴建鋼鐵、電解鋁、水泥項目,出現了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違法生產現象。對此,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保持清醒認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照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采取有力措施,迅速遏制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勢頭,促進這些行業的健康發展。2004年2月4日,國務院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強調加強宏觀調控,嚴格控制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
2004年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1月,中共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兑庖姟诽岢觯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五、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七、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八、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五大目標是: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協調推進五個方面的建設:第一是經濟建設,第二是農村的政治建設,第三是文化建設,第四是社會建設,第五是農村基層的黨的組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堅持憲法規定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不動搖;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2005年
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36條
2005年2月24日,國務院發出《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加快民營經濟發展三十六條”!兑庖姟分赋,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兩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有利于繁榮城鄉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有利于擴大社會就業、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消除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確立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實現公平競爭;進一步完善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法保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政府監督管理和服務,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進一步引導非公有制企業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健全管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此,國務院提出了:一、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二、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三、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四、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五、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六、改進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七、加強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和政策協調等七個方面三十六條意見。
2006年
“十一五”規劃
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督ㄗh》提出,“十一五”規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規劃,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笆晃濉睍r期的主要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提前取消農業稅決策
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五年內取消農業稅。此后,全國減免農業稅步伐加快。2005年3月,已有26個。▍^、市)宣布取消農業稅。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宣布:2006年將在全國全部免征農業稅,原定5年取消農業稅的目標,3年就可以實現。到2005年,全國免征農業稅的省份已有28個。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作出提前取消農業稅決策,通過了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草案,決定從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全面取消了農業稅。中央作出了提前取消農業稅的重大決策,體現了中共中央對廣大農民的關愛、對農村繁榮的關心、對農業發展的關注,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性舉措。在農業和農村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提前取消農業稅,關系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財力不斷壯大,使國家財政有能力、有實力承擔取消農業稅成本。全面取消農業稅后,對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以后,與農村稅費改革前相比,全國農民共減輕負擔1265億元。
2007年
頒布物權法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了《物權法》。《物權法》共有5 編、18章、247條。《物權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法》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這部法律確立的公私財產平等保護原則是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體現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同發展的前提。
頒布勞動法
2007年6月29日,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秳趧臃ā返闹贫,是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秳趧臃ā饭灿锌倓t、勞動合同的訂立、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特別規定、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8章98條!秳趧臃ā芬幎ǎ喠趧雍贤,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2008年9月3日,國務院第25次常務會議通過并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開始施行。
2008年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2008年2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指出,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起點,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時期,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直接影響政府全面正確履行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兑庖姟诽岢,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的要求,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做到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相協調;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立足國情與借鑒國外經驗的關系;必須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改革創新;必須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做到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兑庖姟分赋觯罨姓芾眢w制改革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要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各級政府要按照加快職能轉變的要求,結合實際,突出管理和服務重點,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緊緊圍繞職能轉變和理順職責關系,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規范機構設置,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完善行政運行機制!兑庖姟分赋霰仨殗栏褚婪ㄐ姓
抗震救災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我國四川汶川等地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特大地震。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達里氏8級,最大烈度達11度,余震3萬多次,涉及四川、甘肅、陜西、重慶等10個省區市417個縣(市、區)、4667個鄉(鎮)、48810個村莊。災區總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受災群眾4625萬多人,其中極重災區、重災區面積13萬平方公里,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1510萬人需要緊急轉移安置,房屋大量倒塌損壞,基礎設施大面積損毀,工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損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多元,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災害舉世罕見。災情發生后,政府立即組織了我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從廢墟中搶救出84017名群眾,解救149萬名被困群眾,及時救治430多萬名傷病員,其中1萬多名重傷員被快速轉送全國20個省區市375家醫院,妥善安排1510萬名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救助881萬名災區困難群眾。全國人民心系災區、情系災區,形成了齊心協力抗擊災害的磅礴力量。在抗震救災斗爭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實現了水乳交融般的融合,成為奪取抗震救災斗爭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形成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2009年
十大產業振興規劃
2008年11月到2009年2月,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根據國務院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陸續制訂發布了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以及物流業十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09年1月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山東視察時稱,正在制定十個重要產業的調整振興規劃,首次被提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2009年1月14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汽車產業與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2009年2月4日,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的產業振興規劃出爐。2009年2月11日,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得到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2009年2月18日,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獲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2009年2月19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輕工業和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2009年2月25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有色金屬業和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至此十大產業全部獲得國務院原則通過。上述十個行業中,有的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的是重要的戰略性產業,有的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舉足輕重,對于我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擴大內需、增強發展后勁意義重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趙學軍 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