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武巖生 實習生佟瑋
在上半年新增貸款逾7萬億后,7月后銀行信貸開始慢剎車。據消息人士透露,4大國有銀行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料不超過1800億元。其中,中國銀行新增貸款大約在800億元左右;建設銀行不足600億;工商銀行則在300億以下;而農業銀行7月人民幣貸款為負增長。
與此同時,中小銀行的新增信貸增速開始高起來,7月份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貸款增速或將高于四大行。
監管部門微調信貸
此前,央行已向多家商業銀行發行定向央行票據,估計發行規模近1000億元人民幣,并要求銀行于9月中旬繳款,這十家銀行中多為5~6月信貸增速過猛的銀行。這也是時隔兩年,央行再次使用這一手段微調信貸。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近日也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活動中的不審慎行為和沖動放貸、粗放經營的傾向有所抬頭。此后,“控規模、調結構”成了多數銀行下半年信貸基調的主旋律。
《財經》高級研究員劉杉表示,四大行新增信貸放緩,一方面是監管部門擔心過多的信貸投放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進入了投資領域、銀行自己也有信貸風險考慮;另一方面,存貸比及全年信貸投放總量也要求其放緩投放。
下半年信貸將“控規模”
就劉杉所說全年信貸總量,日前有報道稱,繼中國工商銀行擬定今年新增貸款控制在1萬億元左右后,中國建設銀行厘定全年貸款增量目標約為9000億元。而建行和工行上半年的新增貸款分別為約7090億元和8255億元,未來的貸款空間確已被收窄。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研究室主任彭興韻表示,下半年收緊信貸政策的原因主要是如信貸繼續猛增,將導致難以控制的通脹、銀行壞賬和資產泡沫的風險。而收縮在下半年或許是一個逐步調整的緩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