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王曉帆 陸玲
通脹不是物價上漲,只有貨幣政策過松導致貨幣發行量過大引致的價格持續上漲才是通貨膨脹。
早在7月初,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在給本報撰寫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就已提出貨幣政策可能轉向。劉煜輝認為央行提前宣布了6月份新增信貸1.5萬億,隨后重啟1年期央票,正回購規模高達1700億,這是近期貨幣政策可能轉向的信號。
但是,劉煜輝認為與當前市場上泛濫的流動性相比,央行行動的力度微乎其微,同時,今年9月是一個關鍵的月份,因為美國發債高峰將至,如果國際上也出現通貨膨脹的征兆,那么在國際通脹傳導的影響下,國內的通脹可能會被觸發。
通脹不是指物價上漲
瑞銀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博士在媒體見面會上指出,貨幣政策由松到緊的轉變依附于三個重要指標的變化:經濟增長,通貨膨脹以及資產價格。對于經濟增長,當前政府目標是保8,至少是8,但是不是說到8%就會進行調整;同樣地對于資產價格,也不是價格高了就要調,而是要關注資產泡沫對整個金融體系、社會穩定帶來的影響,其中房價上漲過快會不會引起社會問題值得特別關注。
在汪濤看來,中國貨幣政策伸縮自如度不如一些發達國家比較成熟的貨幣政策體系。由于當前信貸擴張存在部分信貸財政化的特點,因此中國貨幣政策的收縮能力較弱。不少信貸的增加是跟政府的項目結合在一起的,而這些政府相關的項目,不可能第一期款到了之后下面就不做了。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國剛在第四屆中國金融市場分析年會上,明確反對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要出現通脹的觀點。他提醒大家物價漲跌因素很多,因此在判斷通脹時不要僅僅盯著物價指數。王國剛認為諸如財政對價格的補貼從暗補到明補,資源貨幣化,國際商品價格上漲向國內的傳遞等因素,都在對物價指數帶來重大影響。王國剛強調,通脹不是物價上漲,只有貨幣政策過松導致貨幣發行量過大引致的價格持續上漲才是通貨膨脹。
拐點已逼近
汪濤也注意到了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問題,他重點分析了熱錢問題。根據瑞銀的估計,今年經常項目順差會超過3500億美元,外匯儲備至少增加3000億美元。今年二季度其他資本性流入大概是500億美元,不過“這500億美元并不能全看作是熱錢,里面包括了國內的企業和銀行資產的配置,以及包括了中國對外投資步伐的變動等等”。
汪濤進一步認為:“與國內信貸擴張規模相比,熱錢流動其實并不重要”,因為盡管下半年中國經濟的情況可能會好于其他國家,熱錢回流的吸引力會增加,但是,由于中國的監管較強,這并不會帶來很大的熱錢的大規模流入。
汪濤表示,目前應該說接近或者已經到達了一個拐點的階段。不過,汪濤認為貨幣政策寬松度需要有一個調整,即由極其擴張轉為適度寬松,而不是180度的拐點。可以從加強監管、利用窗口指導這樣的方式去調整,而不應采取加息、較明顯的信貸額度控制或者嚴管投資項目等方式。
劉煜輝則直接認為政策拐點已經出現,并為央行的政策轉向叫好。但是,與汪濤建議貨幣政策溫和轉向相比,劉煜輝建議的政策轉向要猛烈得多,他建議:盡快壓縮新開工項目的審批,嚴格控制下半年新開工項目和金額;重啟信貸額度管理,嚴格控制新增貸款總規模;在樓市和股市的泡沫初期,堅決把它壓下去。
貨幣政策拐點來臨?專家意見基本一致。貨幣政策如何拐?則是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