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舒眉 發自上海
稍作回落之后,6月信貸再次猛增。誰在制造新一輪的信貸狂潮?銀行貸款為何再次井噴?通脹幽靈是否顯現?資產泡沫會不會到來?貨幣政策是否會調整?
如果將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醫治經濟蕭條的方法簡單化,藥方可歸納為:坐著飛機往下撒錢,一切等經濟穩定了再說。
似乎中國正是這一方法的一個巨大實驗場。根據上周央行新出爐的信貸數據,6月份新增貸款1.53萬億。由此,上半年新增信貸高達7.37萬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任何一年的信貸投放總量。
“茶葉與水”
1.53萬億使得6月成為今年以來僅次于1月份和3月份的第三大信貸高峰月。
盡管市場曾普遍預期6月份新增信貸將超過5月份的6645億元,但這樣的高增長還是有點出乎意料之外,究竟什么原因使得6月再現信貸狂潮呢?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這在情理之中,他們撰寫的一組報告解開了其中的玄機。原來銀行貸款的多少和中央財政撥款的節奏緊密相連。由于銀行需要在項目資本金到位后才會放貸,而資本金主要來自于中央財政撥款。因此,中央投資與銀行貸款之間如同“茶葉與水”的關系,
去年12月第一批中央投資下發1000億元,今年2月中央第二批投資下發1300億元,與此相應銀行配套貸款也隨之大增;1月份信貸1.62萬億、3月份達到創紀錄的1.89萬億。
而最近的第三批中央投資700億正是在5月中旬下發,并且同期政府下調了基建項目資本金比例,推高隨后的項目配套貸款。
從銀行自身的規律來看,6月份作為上半年的一個節點,沖擊6月的貸款幾乎成為銀行“名利雙收”的一項選擇。
從市場形象的角度看,許多銀行是上市公司,中報是否亮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半年的信貸增速。
從經營業績的角度看,年內能產生利息收入的貸款一般投放于前三季度,因此,可以說上半年貸款增速決定了銀行全年的利息收入水平。
再從銀政關系角度看,銀行業的擴張動力,和地方政府提高負債,大搞基建投資的沖動幾乎一拍即合。
“早投放,早獲益。”一位國有銀行省級分行行長向記者一語道破其中的關系。在他看來,地方政府雖然不直接干預金融,但會將各銀行行長請過去開會,通報各銀行對省里的項目支持了多少。“早投放,既支持了省里經濟發展,給領導留下好印象,而且項目的選擇范圍大,風險可控,這就是名利雙收。”
大銀行休息,小銀行沖刺
另一方面,信貸擴張的力量也正發生轉移,即從中央政府轉向地方政府,從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轉向中小商業銀行和地方金融機構。
“1.53萬億元新增部分主要來自中小銀行。”一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部門的人士說。在上半年的第一輪信貸“沖鋒”中,國有銀行是主力。現在,四家國有銀行的信貸投放已遠遠超出去年全年的信貸總量,開始把握節奏、主動控制投放了。
大銀行騰出市場空間后,在第一輪“沖鋒”中落后的中小銀行就開始奮力擴張。“銀行業內把這種現象比作‘大銀行休息,小銀行沖刺’。”
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廖強也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他認為,雖然央行沒有公布6月份信貸的具體數據,但從5月份的增長情況來看,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迪。因為5月份的增長很多是來自于一些中等規模或小規模的銀行,增長尤其強勁。
他預期6月份四大行新增貸款僅占全部貸款的三分之一左右。
貨幣政策基調不會變
近日,溫家寶總理在經濟專家座談會上表示,目前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經濟發展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仍然是首要任務。這表明在二季度經濟“保八”尚未達到,通縮壓力尚未解除之前,短期內寬松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基調不會改變。
如果按照現有的監管框架,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普遍較高,這意味著信貸擴張仍有較大空間。也就是說,即便沒有鼓勵信貸的政策,信貸快速擴張的勢頭也仍將維持。
但從經濟學的規律來看,錢發多了必然導致通脹。歷史上,當新增信貸增長率超過20%,往往會發生通貨膨脹。
這一次,7.37萬億貸款規模,增長率達到30%,通脹的陰影開始若隱若現。
“事實上,伴隨著信貸高速增長,現在社會上已產生了通貨膨脹預期,”郭田勇說,“但信貸激增不一定會形成現實中的通脹。”
他分析說,從理論上講,信貸激增會誘發通貨膨脹。但從現實中看,未來一段時間,國內下游企業仍將處于產能過剩狀態,會有力地抑制通脹形成;國際市場上,在世界經濟出現全面復蘇之前,僅僅依靠美元貶值推動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難以持續,從而也不會以輸入型通脹的方式傳導到我國。
實際上,受經濟前景不明朗及最新歐美就業數據不佳的影響,7月份國際油價已連續五個交易日下跌,累計跌幅達10%。
而從物價情況來看,近幾個月的物價始終是負增長的。PPI4月份是-6.6%,5月份是-7.2%,幅度還在加大。這是因為農產品價格對CPI影響非常大,目前農產品價格處于下滑的周期。
巴菲特說,當臺風來的時候,豬都會飛。農產品價格沒有上漲之前,CPI沒有上漲的壓力,寬松的基調會維持,資金面依然充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真正擔心的通貨膨脹可能要等到明年年中或下半年才有可能出現。而在此之前,不僅中國,全球的決策者更加關注的是實體經濟面的就業情況、企業的盈利、出口,在這些實體經濟面沒有明顯改進之前,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不會明顯調整。
不可避免的資產泡沫?
雖然CPI指數讓人放心,可是讓人真正憂慮的是瘋漲的房子和股指。
相比物價,資產價格對貨幣發行量的反應要更為直接、敏感。一般說來,反應最為敏感的先是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再到樓市,最后,資產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傳遞到物價。
為什么股市、期市要比樓市更敏感呢?主要原因是股票、期貨的流動性好,住房的流動性比較差,而富余貨幣最先流入的總是流動性比較好的領域。所以,股票和期貨對貨幣供應的反應要更為靈敏一些。
而現在國內外的寬松的資金面正在催生這一輪的資產泡沫。
“我擔心這一次房地產的泡沫可能比2007年還要大。”巴曙松說。在他看來,現在的狀況非常像2003-2004年國內的宏觀經濟狀況:信貸增長很快,物價短期沒有上升的壓力,而貿易順差引起人民幣具有一定的上升壓力。從國際情況看,現在非常像1997年金融危機之前的國際資本流動的動向:利率異常低,資金成本異常便宜,大量資本流向亞洲、流向中國。“5月份公布的我國外匯占款達到了2400億,是自去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突破2000億,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警覺的信號。”
在國際油價從最低點翻了一番多之后,在A股也大致翻番之后,久違的“溫州炒房團”重現江湖。國內大中城市的房價在一兩個月內全面復蘇,在上海,幾年都沒開張的湯臣一品(一個均價超過每平方米11萬元的公寓房)最近連賣出幾套。
而央行最近的動作也反映了監管層對流動性狀況的關注:
7月9日,央行恢復了暫停半年的一年期央票發行,此舉的政策意圖是,央行將使用更多的工具回收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