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實習記者 陳軒棋 7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課題組在《金融時報》上發表了署名文章《通貨緊縮的國際比較與分析》,提出繼續保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促進信貸穩定增長,避免因信貸投放忽松忽緊而增加宏觀面的不確定性;并建議央行根據銀行業盈利狀況和市場流動性狀況來靈活調整利率和準備金率。
文章首先介紹了通貨膨脹的一般理論,對通貨膨脹的三種成因分別作了剖析。同時通過對歷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三次通貨緊縮分析比較, 指出大規模財政刺激是應對通貨緊縮的必然選擇;寬松的貨幣環境和健康的金融體系是反通貨緊縮的重要保證;正確判斷宏觀經濟形勢,避免政策失誤是治理通貨緊縮的關鍵環節。
文章認為,從物價指標本身來看,我國當前通貨緊縮“跡象”主要是由翹尾因素造成的,通貨緊縮未成現實;從經濟增長前景來看,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基礎并不穩固,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構成下一階段物價下行的主要壓力;從銀行體系穩健性來看,我國銀行體系資本充足,資產負債表健康,不會成為誘發和加劇通貨緊縮的因素。
文章提出應繼續保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促進信貸穩定增長,避免因信貸投放忽松忽緊而增加宏觀面的不確定性。并建議央行根據銀行業盈利狀況和市場流動性狀況來靈活調整利率和準備金率,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提高出口商品競爭力,提高紡織、鋼鐵、輕工等行業的出口退稅率。
文章還建議繼續保持財政對經濟的刺激力度,積極引導投資結構優化,落實“四萬億”刺激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同時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促進消費平穩較快增長,比如將“四萬億”投資計劃向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傾斜;實施結構性減稅,提高個稅起征點。
業內人士認為,該文關于貨幣政策的口徑和基調與央行保持一致。不過,央行營業管理部并非貨幣政策制定部門,且本文只是理論分析文章,并不能代表央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