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李 強 實習生 劉佳琪
面對CPI連續四個月的負增長,國內經濟走勢前景是脹是縮,已引發市場普遍關注。而眼下市場不乏對立觀點,其中,通脹的“擔憂派”預言,國內通脹拐點或在今年7、8月份出現。
通脹通縮短期均無憂
上周末,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辦的名家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現在處于陡降后的調整階段,保八(GDP增速8%)不是大困難,但調結構卻不容易”。他預測,今年中國既不會出現嚴重的通脹,也不會出現嚴重通縮,CPI指數的走勢將呈現“前低后高”,全年則是低位的正增長。
“中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應該看到最近經濟中積極向好的因素。”姚景源反復強調,“根據一季度的統計數據分析,中央推行的一攬子方針成效初顯,經濟的下行趨勢已經得到初步抑制,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表現得都很活躍,我們有條件也有能力實現全年經濟增長保8。”
對于連續4個月CPI負增長,姚景源表示,盡管現階段通脹和通縮的壓力都存在,但制約通脹和通縮的因素同樣不少。“目前我國產業的產能過剩使得產品價格不可能大幅上漲;同時當前就業壓力較大,要保證充分就業,就不可能出現工資很高從而推動物價上漲。”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香港)副總經理、經濟學家沈建光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從全球來說,通脹壓力不會很快到來,大規模的通脹明年也很難出現”。
物價可能兩月內觸底反彈
同在上周末,“首屆西部金融論壇”上,物價走勢亦成為與會專家的討論焦點,以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為首的“陣營”認為,在未來兩個月內CPI很有可能出現拐點,即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實際上,由于信貸投放和全球行流動性泛濫,多數專家對未來通脹的擔憂要遠超通縮。連平認為,CPI的拐點在未來兩個月內很有可能出現。
對物價走勢,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對物價走勢抱長期不樂觀的態度。他認為,經驗表明,在通脹尚未成為事實前,任何政府都不會出臺相關措施。為避免出現通脹預期,政府可以加大發債力度,在目前稅率調整難上加難的背景下,政府可以考慮推出“經濟轉型債”,央行用外匯儲備來購買這部分債券,既可以中和市場上的人民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匯儲備,提高國內消費水平。
投資銀行巴克萊發布的最新報告則預測,中國央行仍將保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直到有跡象顯示GDP增速已回復到8%或以上的目標、CPI回到正值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