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馬文婷)昨天,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發表署名文章,就統計數據為何有時變化方向和幅度不一致問題進行闡釋。
文章指出,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統計指標變化不一致的情況會時常發生。有些不一致是常態,比如先行指標與滯后指標變化不一致;有些不一致是特殊條件下出現的,比如經濟增長與電力生產增長因結構變化而出現的不一致。對這些統計指標走勢不一致的現象要具體分析,了解不同經濟指標的不同性質和特點,才能把握經濟數據不同步背后的經濟真實變化。
文章稱,統計指標有先行指標、同步指標和滯后指標(詳見附表)之分。在經濟波動轉折期,不同性質的經濟指標在相同時點上會有不同的變動幅度,甚至不同的變動方向,比如生產開始增加而價格仍然下降,或者庫存開始下降但生產并未恢復。
在目前國民經濟企穩回升的轉折時期,有些指標間的不一致恰是經濟內部真實變化的客觀反映。比如,三大需求(投資、消費、外貿)的不一致,恰恰反映了國際形勢的嚴峻和國內積極財政政策及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效果。再如,工業增速與發(用)電量的不一致,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在企穩向好的轉折期,高耗能行業下降較多和庫存劇烈調整的現實,隨著國民經濟從企穩真正轉向快速增長,工業增加值與發(用)電量的不一致將會消失。
附表·三類統計指標之間的區別
定義:通常先于生產指標變化而變化的指標,尤其是一些預警指標,包括投資者信心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庫存變化和訂單變動等。先行指標舉例:當訂單數增加時,預示著市場需求增加,企業就會根據市場需求的增加而擴大生產規模。反之,當訂單數量減少時,則預示需求減少、生產下降。因此,我們可以拿訂單數的增減判斷未來生產的變化。
定義:通常與生產活動的變化同步發生變化、與生產指標有內在同步關系的指標,包括投資、消費、同步指標工業增加值、設備利用率、稅收、能源消耗等。
舉例:當生產擴張時,設備利用率一定會提高。反之,生產萎縮時,設備利用率則會下降。定義:通常隨著生產指數的變化而變化的指標,如就業人數、價格和利潤等。滯后指標舉例:當生產增長、經濟規模擴大時,就業人數往往并不馬上增加,而是工廠增加工作時間(加班),當擴張持續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現就業人數的增多。當生產下降時,工廠往往也先是減少工作時
間,然后才會裁減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