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茹
對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來說,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昨天在“2009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中國的金融機構特別是上海的金融機構要“危中求機”及時調整戰略,通過實施重組、簡約化和創新風險管理等,從根本上提高國際競爭力。
劉明康提出,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在內的所有金融機構都需要通過這次危機認真反思在結構上存在和暴露出來的問題,包括公司治理架構、業務模式等,同時需要結合當前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落實,實施戰略重組。
戰略重組主要包括三個重點領域,首先是圍繞業務組合的優化來實施重組。劉明康表示,這次危機以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必須要改變以結構性的產品和衍生性的產品為主、追求利潤率和高杠桿率的業務結構,轉向傳統業務的商品化重組。銀行業應該將重點放到傳統的存款貸款匯款業務以及信用卡、國際結算、固定收益類項目為主的理財服務等等業務重組上。
第二個領域是圍繞生產率的提高來實施重組,重組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包括對金融業務外包進行重組,在重新評估的基礎上,努力降低外包風險和成本。另外還需要重組和改革的方面是薪酬制度,結合實際制定與風險成本掛鉤、有利于機構持續穩定發展的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同樣需要重視的還有一個重組就是客戶覆蓋面的重組,各類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應當將業務重點轉移和放到這些中小客戶的培育和發展支持上,而不是去跟大銀行爭搶大型客戶。
第三是圍繞形成系統效益來實施重組,以客戶為中心,對部門的設置、產品的設計實施流程再造和徹底重組,相應在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成本轉移、風險定價、利潤分攤上面一定要建設一種機制,安排一些制度來鼓勵這種協同效應的長期養成,從根本上激勵金融機構內部良好的客戶至上的文化培育。
鑒于金融產品日趨復雜化的趨勢,劉明康還表示,金融業應該實施簡約化戰略。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化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金融企業管理行為更加具有科學形態的簡潔化、標準化。
“前車之鑒、他山之石。”劉明康說,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教訓之一就是過于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過于繁雜的定價評級模型,過于龐大的金融機構和它的衍生管道公司、平臺公司,導致了大家對于風險的判斷出現了重大的偏差,也撬動了金融審慎經營和風險管理的根基。
他表示,推進我們國家的金融發展主要抓住小型化,任何經營模式都必須和風險管控能力相適應,不能一味追求規模搞機構擴張,不能通過放大杠桿率放大規模,否則就形成了泡沫。應該更加關注金融機構在風險沖擊下的危機生存能力如何,能不能跑贏大勢,能不能實現自己的長治久安,能否保持持續穩定發展的局面等。
此外,劉明康還指出,上海的金融機構也需要加強風險管理的創新。首先是加強機構內部各層級人員對于信息的掌握和分析,增強人與IT信息的聯系。其次是加強前臺客戶營銷環節和中后臺風險控制環節的溝通,減少風險承擔者和控制者之間的分離度。另外就是建立基于內部價值鏈的強有力的風險管理文化,避免千篇一律的風險披露,隨時注意風險和回報的平衡和價值鏈的精細化管理。
“上海的金融機構要想脫穎而出,首先在這些方面應當敢為人先。”劉明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