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艷 陳昆才
又是一個天量數據!
3月份,新增貸款達到1.89萬億元,創下了單月信貸增長的歷史紀錄。這一數字讓此前所有的市場預期都黯然失色,沒有人想到自去年11月份信貸高幅反彈以來,會連續5個月保持節節攀升態勢。迄今,今年一季度信貸新增已經達到4.58萬億元,完成去年全年信貸計劃的93%。
是什么在支撐天量的信貸數據?可喜的數據背后預示著經濟的反彈復蘇,還是另有隱情?“脫籠而出”的貸款主要投向了實體經濟還是大量屯留于銀行?
可以看到的數據是,與2、3月初出現的“月末高增、月初下滑”趨勢不同,4月份的前10天,四大銀行的信貸增長基本維穩,商業銀行人士評論,貸款有“人為沖高”成分,但總量不會超過1000億元。
另外需要看到,M2大幅跳漲的同時,與M1的喇叭口正在縮減,說明實體經濟的活躍程度開始在大量的政府投資項目帶動下出現回升跡象。
信貸虛增不多
自2009年以來,商業銀行的信貸增長已經連續3個月超過萬億,分別達到1.62萬億、1.07萬億、1.89萬億。一季度,整個信貸增長達到4.58萬億元,自去年11月份信貸規模限制取消以來,五個月的信貸投放已經超過5.8萬億元。
是什么在支撐信貸天量增長?
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這5個月的情況不盡相同。
去年11-12月份,信貸規模取消伊始,信貸的突飛猛進,主要來自前期信貸規模嚴控時被抑制的信貸需求的釋放。其時,商業銀行前期囤積的大批已有項目,成為信貸沖鋒的主要落腳點,而沖鋒的主力來自四大國有銀行。
另外,不容忽視的是,在各有關部門要求加大信貸對“保增長”的支持力度的呼吁下,在政策性金融不足甚至缺位的情況下,國有銀行成為“社會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為達到貸款規模與風險控制之間的平衡,部分商業銀行從去年11月份開始,大量借助票據融資力挺貸款規模。
今年1至2月份票據融資占比更加登峰造極,分別達到6247.15億元和4883.57億元,占當月新增貸款規模的38%和45%。
但是這種情況并沒有得以繼續。信貸控制的放開和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增長,直接導致了票據貼現利率的直線走低,甚至倒掛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票據套利空間出現。票據虛增、做大貸款規模成為現實。
2月初、3月初,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信貸余額“負增現象”,被業內戲稱為“窟窿”,亦印證了信貸虛增的存在。
3月份,信貸在虛增嗎?天量數據背后是否隱含著更多規模的水分?
某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一季度除工行信貸增長超過6000億元外,其余三大銀行均在5200億-5800億元之間。截至4月10日,部分國有銀行的信貸余額略有下降,但相較3月初的程度有所緩和。
某國有銀行公司業務部人士告訴記者,該行的余額下降約為100億元,根據經驗估算,市場最多可擠出水分約為1000億元。
貸款虛增主要是由于目前考核壓力,而貸款虛增可以操作則是基于現在的“時點考核”制度。
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銀行對企業綜合授信和完成信貸審批后,企業可以通過月底增加提款等方式幫助商業銀行沖高月底時點數字,在月初歸還,而企業為此支付的利息損失則由商業銀行通過其他業務收費減免等予以補償。
但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之所以說3月份水分減少,來自兩方面原因:一是,1、2月份信貸虛增主要來自純粹的融資性票據的增長,而3月份在監管嚴查和各商業銀行票據規模控制之下,票據簽發趨于謹慎;二是,目前不少大型銀行實行審貸分離,貸款權限上收,放款與審批分屬兩個不同的部門,在一定程度上對信貸的虛增產生了抑制。
主要投向政府投資
天量的信貸增長背后,貸款主要投向了哪里呢?
在采訪中,無論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還是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如出一轍:貸款主要投向政府背景的投資項目。
迄今,4萬億固定資產投資依然是信貸猛沖的“奠基石”。略有不同的是,去年11月份至今年2月份,這4個月的信貸增長主要源自存量政府項目的融資需求釋放,而新啟動的政府投資項目由于需要立項、審批等程序,所做不多。屆時,不少商業銀行人士反映,“項目不好找,放貸難”,故而成就了海量的票據融資。
但從3月份開始,不少新投資的政府項目逐漸落地,固定資產投資的信貸需求開始反彈。甚至上海、北京等因固定資產投資存量項目少、而在前兩個月信貸增速遠遠落后于全國的地區,信貸增速也在3月份開始回升。
從央行的統計數據看,中長期貸款占整個信貸規模的占比提升,亦說明了固定資產投資3月份反彈的特征。1至3月份中長期貸款分別為5135.5億、3678.01億和7842.23億元,中長期貸款占當月信貸增量從31.7%和34.2%,大幅反彈到41.5%。
在個別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大的地區,這種特征更加明顯。
3月份,天津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較上月增加574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08億元,而去年同期減少1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40億元,同比多增290億元;票據融資增加22億元,同比多增14億元。1—3月,天津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累計增加1548億元,同比多增1136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為1070億元。
上述數據,一方面表明銀行以基建項目貸款為主,投向集中度高;另一方面表明,銀行對企業流動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則極為有限。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是兩個極端。一是大量授信撥付于大型國企和政府投融資平臺;二是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并不寬裕,銀行慎貸心理明顯。
資金潛入市
需要看到的是,迄今為止,5個月5.8萬億的信貸“出籠”之后,實體經濟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復蘇跡象,而經濟基本面的好轉及資金成本的低廉,又讓資金入市找到了理由。
央行貨幣信貸數據的變化印證了實體經濟正在好轉。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 1至3月份,企業活期存款分別增長-6290.2、6044.1和9737.43億元,定期存款分別增長6870億、3551.4億和7870.1億元。企業活期存款的增速大幅提升1個百分點,說明了企業用于支付性交易需求的增長,亦說明了貸款投放企業后沒有屯留于銀行。
而根據以往企業存款與工業增加值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企業存款的增長,說明工業增加值將出現明顯反彈。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分析師石磊預測,3月份工業增加值可能達到8%以上,二季度有望超過10%。
另外,3月份M0同比增長10.88%,M1同比增長17.04%,兩數字的回升,亦說明了經濟觸底反彈的跡象開始顯現。
由于大量的信貸投向基建,不少宏觀分析師預測,3月份的固定資產投資將在1-2月份26%的基礎上繼續回升,有望達到28%左右。
基本面的好轉,讓資本市場找到了反彈的基本面支撐,亦讓資金開始向股市挪移。
伴隨著滬市從2008年末的1820.31點,到2009年3月31日的2373.21點,上證綜指在今年首季大漲30%。與此相應,截至3月31日,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4.96萬億元,同比增長29.78%。
2月份,監管層曾借查核票據融資去向而了解資金入市情況,但結果“不了了之”。但現在,央行貨幣供應數據中,其他存款的增長則說明了資金入市的可能。
根據央行的《貨幣供應量表》,其他存款項下余額約為4.3萬億元,較2月底增長約3.2萬億元。而其他存款項下的主要構成為證券交易保證金和事業單位存款等。
這個數字的變化說明了資金入市的可能。而從基金等機構3月份的操作來看,大量的資金正在拋棄債券等低息資產,而轉投股市。
未來通脹隱憂
如此高速的信貸增長,是否可以為繼?它能否加速下一個信貸緊縮時代的到來?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交通銀行研究部預測,今年人民幣新增貸款規模預計將達到7萬-8萬億元,扣除票據融資后,全年實質性貸款估計將在5萬-6萬億左右。
石磊分析,這將預示未來的M2數據可能持續高增,即使保持在3月底25.51%的水平,那么以今年的GDP為8%、CPI為-2%預測,貨幣供應量大大超過兩者之和近20個百分點,大大高于貨幣供應量高于GDP和CPI之和約三四個百分點的理論需求,將導致明年可能出現4%-5%左右的通脹。
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信貸規模控制不可避免。
但是,經濟走勢反彈跡象的不穩定,卻可能牽制上述信貸政策的及時出臺。
民生銀行金融市場部研究報告分析,雖然3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已連續數月回升,并越過了標志擴張和收縮分界線的50點,這說明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政府為應對全球金融風暴沖擊所作的各種努力正在產生積極效果;但是也要認識到,目前國內經濟回暖的基本很不牢固,尤其是需求端尚未得到信貸的有效拉動,而國際經濟形勢也沒有明顯好轉,局部問題甚至在加重,所以國內經濟在未來信貸增長放緩之后,面臨的不確定性將再度加大。
另外,民生銀行分析報告認為,需要看到,盡管經濟有復蘇跡象,但是兩大背離現象需要關注:第一是,截至2月末信貸連續數月快速增長與房地產開發投資加速下滑之間的背離;第二是,截至2月末工業增加值反彈與工業銷售產值繼續下滑之間的背離。
這些因素的存在,導致未來“保增長”與“控通脹”之間存在平衡難題,亦令未來的貨幣政策變得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