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童辰
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說,中國有條件成為全球率先復蘇的國家,但要實現并使這種復蘇可持續,當前推動改革和結構調整則至關重要。
余斌分析道,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具有四方面的優勢:一是中國具有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二是中國政府具備有效動員資源的能力,三是到2008年底中國有1.9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四是中國雄厚的民間資本擁有投資能力。
余斌認為,盡管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遇到了一系列障礙,但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基礎并未動搖。從中國目前所處的階段來講,2008年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5.7%,城市化還處在加速推進的過程中。從收入與消費結構情況來看,中國現在仍然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活躍期,由此帶動的重化工業化的發展還有廣闊的空間。從地區結構來看,廣大中西部地區剛剛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從整體上講,中國在未來的10年、2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有可能繼續保持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局面。
余斌說,僅僅依靠政府增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如果沒有市場的驅動,沒有企業和個人投資消費的擴張,這種短期的經濟回升將隨著政府投資力度的逐年減弱而再次發生波動。顯然這種經濟的回升不具有可持續性。在擴大消費方面,要改革目前的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勞動所得占GDP的比重。同時也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讓大家敢花錢。
余斌指出,“落潮”的時候,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充分暴露出來,當前是我們推進改革、推進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期。所以,政府宏觀經濟政策一方面要促進短期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要為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余斌說,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對短期經濟增長的作用相對較小。比如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關閉高污染企業,這些措施可能與短期的增長目標還會發生沖突。對短期經濟增長能夠很快發揮作用的措施往往會帶來固化現有體制和結構的后果。因此,在當前,如果對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不僅會延誤改革調整的良機,而且會對下一步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方式的轉變設置新的障礙。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