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月金北京報道 “市場的力量決定技術進步的方向,但市場是不平等的。有一小部分人他們占有較大的全球需求,并在促進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彼得·諾蘭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上提到,技術進步的成就是非凡的,但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對工業政策提出了挑戰。
據悉,2007年全球最大的1400家公司,在研發上的投資達到6000億美元,私營企業占到了2/3。在這1400家公司當中,最大的100家投入60%。在高科技產業里,世界上領先公司不斷增加對研發的投入,前1400家公司,它們的研發每年都增長10%。
彼得·諾蘭認為,這種非常激烈的寡頭競爭成為全球技術進步的主要動力,這些企業推進了硬件和軟件的技術進步,包括制藥以及汽車和汽車零件的生產。信息革命一直是技術進步的核心,它改變了資本、物品的流動,也改變了我們的最終消費。但這些企業是系統的集合者,占據全球市場50%以上。它們大量投資于研發,這勢必引起全球工業出現大量集中。
不僅如此,市場需求也是技術進步的主要驅動力量,決定了全球化時代技術進步的方向,但市場需求是不均衡的。2008年世界銀行估計全球人口中的前10%,其消費占全球的59%,前20%消費了77%,而后50%只消費了7.2%。高收入國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6%,但他們所產生的消費卻是全球的3/4。
彼得·諾蘭認為,技術進步也存在缺點,“我們的自然環境在這個階段迅速惡化,全球野生動物基金會統計了全球1330種脊椎動物,這個數量在1970年到2003年下降了30%。在1960年到2003年之間,高收入國家的生物足跡從3公頃上升到10.6公頃,美國2003年的時候是9.6公頃,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被發達國家所消耗。”
為解決技術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彼得·諾蘭建議,對技術進步要進行監管和指導,使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能夠受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要著重培養高科技公司,使這些公司能夠為他們的人民帶來利益。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