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月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3月21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上表示,與其說這場危機是“百年一遇”,不如說是“史無前例”,只有這樣看我們才能正確把握這場危機的實質,更有利于選擇正確措施應對。
夏斌說,在和以前危機的比較中可以發現:
第一,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轉折。同樣是處于世界經濟中心國家,1929年,美國的國家實力正處于繁榮、上升階段。美國工業產值占全球產值高達48%,今天美國的國力在明顯衰退,2007年工業產值才剛剛占全球的25%;從GDP的份額來看,2001年,美國占全球GDP的份額甚至高達32.8%,2007年已經下降到了25.5%。
第二個不同點,美國經濟不僅在總量上,而且在結構上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私人制造業占GDP比例從戰后27%下降到目前的11.7%,而金融、保險、房地產業從戰后的9.9%上升到目前的20.4%。這說明這場危機是在實體經濟明顯萎縮、美國從制造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的情況下發生的。前幾年美國經濟的繁榮是靠發鈔票、發美元、擴張信用、提前消費支撐的。今天美國政府和居民已經負債累累,因此危機就不可能像1929年、1933年那樣,簡單靠美國政府擴大內需的政策恢復過去的繁榮。
第三個不同,這場危機是信用膨脹的危機而不是生產過剩的危機。以前的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很快通過美國進出口直接影響周邊國家。這場危機的表現,從次貸危機、金融領域開始向實體經濟蔓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傳導,從虛擬經濟到實體經濟,第一波華爾街,第二波歐洲,第三波新興國家。
基于以上三點不同,夏斌認為,目前的危機絕對不是簡單的經濟周期的一場表現,也不是過去那種局部性的危機,而是對于過去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場大清算。現在,由于危機當中各個政府的強烈干預,衰退的時間可能會短一些,不到五年,但是危機結束以后的經濟復蘇也不會簡單按照1929年大衰退過后的軌跡走。
相關專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