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麗娟
“去年年報公布25家大銀行中有6家已虧損了,虧損超過1000億美元。按照不完全統計,全球金融機構到2009年3月20日,累計虧損1.2225萬億美元,美國和歐洲占了67.7%和25.8%。”
3月21日,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用一連串的數字報告了國際金融機構到目前為止受到的損失。
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美林銀行倒閉了。今年初東歐一些國家爆發了債務危機,而歐洲銀行所占的債務比例高達90%以上,并且其杠桿比例高于其他地區的一些銀行。
對此,姜建清認為,金融危機還在持續中,國際金融機構的損失尚未見底。信貸違約和債券的估值損失在持續增加,使銀行不斷損耗。資本短缺、流動性匱乏,交易對手的信用下降,以及對信貸風險的恐懼使不少歐美金融結構拒貸,這又進一步加劇實體經濟的下滑,兩者互相影響。
而對于中國銀行業來講,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金融機構持有金融衍生品的風險威脅;二是經濟下滑期,大量銀行貸款的質量風險。
在國家4萬億元投資的拉動下,自去年11月份以來,銀行信貸投放一路高歌猛進。近期,兩份上市銀行年報顯示,2008年四季度不良貸款有抬頭趨勢。
對此,姜建清亦表示有所擔憂。他指出,國內經濟增速的下滑使銀行業信貸資產質量面對嚴峻考驗。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對宏觀經濟周期變化的反應有滯后性,所以當前尤其要關注大宗商品價格異常變化導致的存貨虧損,衍生品交易導致代客業務的墊款,銷售業務導致的產品抵押,以及企業方面的連環傳遞所引起的系統性風險。
“2009年,貸款的投放較為集中,在這樣大的信貸投放中,如何把握好信貸的投放對象,如何調整結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姜建清指出,一般來說,當年投放的貸款要經過3年—5年的時間才能真正檢驗出貸款質量的高低。所以,像今年這樣的信貸要把握好風險,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姜建清指出,當前銀行流動性日益寬松,各家銀行都在尋找資金的出路。而且戰略比較趨同,競爭同質化,這種情況下,給銀行風險把控也帶來了很大壓力。
同時,銀行年報中反映,受去年下半年不斷降息的影響,銀行第四季度的息差收入明顯下降。
姜建清認為,這些年來法定利率調整使商業銀行存貸款的名義利差在逐步縮小。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利率大約是2.8%左右,處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中間,仍處世界平均水平,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國家和地區在2%左右,新興市場有些高于4%。將來利率肯定要進一步下行,所以銀行發展方式和盈利結構必須要做重大調整,以適應利率市場化的發展。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