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誼生
隨著的“兩會”召開,委員與代表們的議案浮出水面,圍繞就業、醫療、養老及與此相關的政策呼吁、法律法規落實話題不絕于耳,可以肯定,加大民生保障的投入和改善,將是今年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振興的“重頭戲”。
保民生是第一大事
民生領域投資引人囑目。無論是兩年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還是去年年末的1000億元投資,以及今年一季度的1300億元的投資,包括了建設保障性住房、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和推動災后重建等,無不與民生建設息息相關。
以建設保障性住房為例,當前全國共有700多萬戶住房困難城鎮家庭。去年廉租住房建設從年初安排的中央投資20億元,到第4季度新增1000億元投資中,增加安排了75億元用于廉租住房建設。在未來兩年中,整個保障性住房的投資將達到2800億元。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近宣布的計劃,將用3年時間基本解決全國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
穩定就業面臨重大考驗
數據顯示,2009年全年城鎮需要就業總人數2400萬人,包括高校畢業生610萬人在內的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此外,還有2000萬已經失業的農民工和農村每年新增的500萬~600萬勞動力。累計起來,今年將有超過5000萬人需要工作,就業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為此,教育部對全國教育系統提出:不惜“動員千軍萬馬,走遍千山萬水,道盡千言萬語,用盡千方百計”,力爭幫助每一個畢業生實現就業愿望。
為解決當前農民工的就業壓力,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促就業政策:鼓勵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盡可能不解雇或者少解雇農民工;對暫時沒有工作的農民工,各級政府要提供更多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會;凡政府投資的公共設施建設,盡可能多吸納農民工就業;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對返鄉農民工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增加收入;采取支持和補貼的辦法,幫助農民工回鄉創業;保障農民工的土地保障權益,保證其溫飽。
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要擴大消費,一是要讓大家手頭有錢,二是要讓大家有錢之后還敢花。”
日前,溫總理在與網民聊天時也談到,人們之所以不敢花錢,還是因為囊中羞澀。數據顯示,消費占中國GDP的比重一直低于40%。相比之下,美國是70%以上,發展中國家一般也超過50%。掰起指頭算算一個普通雙職工家庭的正常開銷,把孩子的教育、看病和養老的錢預留出來,就沒有底氣再花錢了。
為此,國家正出臺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在農村,繼續提高對農民種糧的補貼,以增加農民收入;對于企業退休職工,1月1日起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按照當地2008年人均基本養老金水平10%左右增加;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用財政補助的辦法支持彩電、冰箱等家電“下鄉”,通過這些舉措,預計可拉動近萬億元消費。
此外,國家在今后三年內預計投入8500億元用于醫療體制的改革,將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將基本藥物全部納入醫保藥品報銷目錄,使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提高到90%以上。
戶籍改革成為關鍵詞
日前,上海出臺的《持有<上海市居住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被稱為“上海戶籍新政”引人關注。
上海的新政策采取“先入圍,再輪候”的做法,符合所設條件的人才將可“入圍”,按照先來后到的順序排隊“輪候”,依次落實戶籍。
北京市人事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張祖德表示,對于《北京市工作居住證》的持有者,目前北京人事部門并未考慮出臺讓其申辦北京市常住戶口的政策。
來自廣東省的消息說,廣東計劃年內制訂戶籍改革新辦法上報省委省政府。廣東省公安廳強調“這項工作政策性很強、涉及面非常廣”、“必須穩妥地實施”。
公務員社保不應另搞一套
剛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草案)》第九條第三款規定:“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參加基本養老金保險的辦法由國務院規定”。這意味著,公務員或機關單位人員不參加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國務院將為他們單獨制定另一套相關的“規定”。
有觀點認為,這樣做不妥當,公務員與事業、企業人員都是社會生產者,應該共同被納入全民性的社會保險制度中,沒有理由另搞一套只針對于公務員的社會保險制度。其次,公務員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他不是特殊公民,其“特殊”性在于有“官職”,有權力,但不論位高權重,也都是社會“公仆”。因而,于情于理,都不宜另外制定一套社會保險制度。
有觀點認為,按照《公務員法》,制定相對獨立的包括可操作的社會保險“規定”,是可以的、必要的。同樣,事業單位,如教師也是一個具有一定特點的群體,他們也可以根據《教師法》,制定相對獨立的包括可操作的社會保險“規定”。其他行業,也可以根據各自的特點,保持某種程度相對的獨立性,制定具體的一些補充的“規定”、“辦法”。這樣做可以使《草案》更完善、更具操作性。
更進一步的觀點認為,如果撇開每個行業的特點,僅僅為公務員開小灶,特別量身定做一套社會保險制度,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因為,公務員有著先天優勢,他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更是國家法律的制定者、執行者,不能因為近水樓臺,就把自己變成社會的特殊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