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報訊 (記者 李若愚) 中國人民銀行昨日公布今年1月份金融運行數據,當月人民幣貸款出現罕見的“井噴”式增長,單月增加1.62萬億元,是去年1月份增量的兩倍,是去年全年增量的1/3,刷新了以往的紀錄。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向北京晨報記者表示,對整體經濟而言,1月份貸款猛增的現象是一個良好信號。這意味著去年下半年中央政府開始執行的相對寬松貨幣政策取得了效果,銀行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從而有助于推動宏觀經濟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戶貸款出現明顯增長,1月份增加1214億元,單月增量占去年全年增量的1/6。在央行的統計口徑中,居民戶貸款包括居民消費性貸款和居民經營性貸款,其中消費性貸款的比重較大,而在消費性貸款中,個人住房貸款所占的比重最大。此前,工商銀行曾披露,該行1月份個人貸款新增近160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占82.5%。
趙錫軍指出,居民戶貸款增長顯示居民消費信心增強,國家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政策收到效果。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伴隨央行的持續降息,國家著力加大對居民住房消費的金融支持力度,放松二套房貸政策,降低二手房營業稅,降低首付款比例,對合規房貸利率打7折。
不過,統計數據中也存在隱憂。趙錫軍指出,在貸款激增的同時,企業存款也出現大幅增長,因此有必要關注是否有“左手貸、右手存”的情況,未來要關注貸款是否得到高效的運用。1月份,企業存款增加759億元,比去年1月份多增2586億元。當月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1.51萬億元,比去年1月份多增1.28萬億元。
1.6萬億有隱憂 過分樂觀早了些
李若愚
1月份貸款1.62萬億元的驚人增長是個好消息,它被視作中國經濟復蘇的標志。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世界各國普遍因信貸市場嚴重萎縮而焦頭爛額,中國卻是全球唯一保持貸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數據顯示,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均出現明顯增長,社會生產和消費這兩頭都獲得有力的金融支持。對于宏觀經濟的運轉而言,這是最理想不過的結果。
但是,過分樂觀還顯得太早,龐大的數據并不能解決一切實在的問題。央行的統計顯示,在1月份新增貸款中,票據融資的比重占近40%,而去年1月份的比重僅為13%。這意味著,1月份企業實際獲得的資金量可能低于公布的貸款數字。這是因為票據融資要求企業在銀行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證金,比例越高則企業實際獲得的資金越少。在實際操作中,保證金的比例最低也在30%左右,高的甚至可以達到100%。此外,曾有媒體報道稱,有企業利用當前特殊的利率環境,通過票據融資實現大規模套利,而這些套利行為對實體經濟沒有任何意義。
撇開票據融資的 “水分”,貸款還存在質量和效率的隱憂。目前,國家大力放松銀行信貸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如果銀行的貸款標準出現“非常”的放松,則未來難免引發不良貸款的浪潮,這值得關注。此外,銀行“壘大戶”的慣性也值得警惕。在激增的貸款數字中,有多少貸給了并不太缺錢的大客戶?這也值得關注。
未來,有必要繼續引導銀行為真正缺錢的中小企業提供切實、有力的支持。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