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鎮江 特約記者 閆蓓
國開行改革終于塵埃落定。2008年12月16日上午,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總行隆重召開成立大會。國務院國家開發銀行改革工作小組副組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和國開行董事長陳元為公司共同揭牌。
國開行的黨委、紀委、董事會、監事會的人事安排及國開行業務范圍也正式公布。其中,陳元任董事長、黨委書記;蔣超良任副董事長、行長、黨委副書記;姚中民任監事長、黨委副書記。
在9名黨委委員中,除蔣超良(原交通銀行董事長)和鄭之杰(原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外,其余皆來自國開行內部。
而本報此前所透露的國家信用支持保留2年也終成事實。
國家信用保留至2010年
按照銀監會要求,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后,國開行各分行須在設立后6月內到當地辦理更名手續,名稱將變更為股份公司的分行,但不必單獨報批。銀監會還要求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盡快建立健全公司治理,部門設置不得帶有“局、廳”字樣。
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在宣讀《銀監會關于國家開發銀行改制設立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復》時指出,股份公司成立之后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在2010年底以前風險權重為0。2010年之后發行的債券,由銀監會按照市場化原則另行研究確定。自股份公司掛牌成立之日起,國開行所做的商業擔保,按商業銀行標準計算風險權重。
在業務范圍上,可以吸收居民儲蓄存款之外的公眾存款,發放短、中、長期貸款;可代理發行、承銷政府債券,從事保理業務等。
按照國開行的商業化轉型方案,除設立集團性質的銀行股份公司外,還將另設兩大子公司,分別負責直接投資和投資銀行。接近國開行的人士透露,這兩大子公司將在未來擇期申請成立,目前國開行正就兩大子公司的高管人選問題進行最后的遴選,并確定具體業務范圍。
嘗試向公眾投資人發債?
“商業化改革對開行沖擊最大之處是債信變化的系列反應。”國開行有關人士由衷感慨。
根據國開行相關部門出具的“債券資信變動對開發銀行影響的分析與對策”報告顯示,國開行商業化改革后,債信變化將使其籌資成本上升60個BP,風險權重變化將侵蝕商業銀行近400億元資本金。
除了成本提高,來自銀監會“投資集中度”的監管政策,將是制約國開行融資的最大難題,更為嚴重的后果是,這一政策的制約將導致開行從源頭“斷供”。
對此,上述人士表示,由政策性銀行轉型而來的國開行,今后仍將兼有“公共目標和市場目標兼蓄”的雙重身份,不可能完全適用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政策監管;國開行仍將維持債券融資的主渠道,就要有相應的制度性支持。
該人士還透露,國開行爭取多年的面向公眾發債問題將再次提上監管部門議程。去年,國開行作為首家境內機構發行獲準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曾嘗試了向個人投資者發行,認購額接近發行計劃的3倍,發行獲得成功。經過數年發展與成功實踐后,國開行的債券信用完全具備向公眾發行的條件。
為此,國開行將定位于批發銀行,不會重復零售性商業銀行以往的拼儲蓄的人海戰術,而是從批發業務的特點出發,發展與高端客戶的戰略合作。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