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加拿大《環球郵報》11月26日文章,原題:國民需求建立遠高于鋼筋混凝土 當我們咀嚼中國前不久出臺的經濟刺激計劃時,總想知道為什么北京每次選擇基礎設施、建筑以及大型項目開發,來刺激其經濟增長?
最近訪問巴西時,當出租司機抱怨圣保羅顛簸的街道和高速公路時,我說:“石油和土礦石價格居高不下已令巴西經濟繁榮......為什么巴西沒有把錢花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出租司機回答:“巴西經濟一直不錯,但每當我們政府有了余錢,就退稅及補貼于民,而不是修路。”我問:“如果你握有可歸支配的180億美元。你是更愿意把這筆錢花在修建公路上,還是分配給巴西民眾每人100美元?”“我猜,我會為了贏得更多選票將錢分給民眾。”
這或許部分解釋了為何巴西、印度等國基礎設施要比中國差。不同于巴西,中國的經濟計劃對基礎設施的強調要多于對社會福利的關注。2007年,中國在健康醫療、失業保障等方面的花費占中國GDP的2.4%。比較而言,巴西僅在健康醫療領域的投入就占據了GDP的4.7%。此外,中國在教育上的投入占GDP的3%,而巴西是5.4%。
中國經濟向本土內需轉變需要根本性變革。若沒結構性改革或可返還于民的財政盈余,政府投資可在短期內刺激經濟增長,卻無法改變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如此,在新經濟刺激計劃之后,中國仍會依重出口、投資實現其經濟增長。
在過去的30年,中國集中財力已令其經濟保持良好勢頭,也實踐著“集中資源辦大事”的國家建設政策。然而,今日中國有了像模像樣的基礎設施,給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和工業基礎,卻缺少有效的推動本土消費的內在動力。要糾正這一點,中國需要在未來提高民眾財務安全感并將居民消費增長與GDP增長保持一致。因為,國民需求的建立遠高于鋼筋混凝土。▲(張大衛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