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林小川
三季度經濟數據公開后,各界對經濟下滑的擔憂正在增加。政府火速出臺了應對措施,包括央行進一步放松了對信貸的額度控制(見本報10月22日報道)以及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 進一步上調。
綜合前三季度各個銀行信貸投放的情況來看,在經歷一季度“狂飆”式增長后,二、三季度逐步放緩,但9月新增信貸觸底反彈,亦表明央行逐步放松信貸額度起了一定作用。
9月信貸觸底反彈
銀行三季度業績預增數字仍描繪了高增長的圖譜。根據銀行報給央行的賬面初步數,截至三季度末,銀行業貸款增長還是一匹“快馬”,全國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比年初增長約31.5億,比年初增長約13%。
以五大國有銀行來看,三季末建行和農行信貸猛增,一舉超過了工行,按照本外幣貸款增量排名依次為:建行3243億元,增幅約10.2%;農行約3027億元,增幅8.8%;工行約3010億元,增幅約7.7%;中國銀行約2750億元,增幅約11.9%;交通銀行約1414億元,增幅約13%。
股份制銀行的競爭激烈。三季度末本外幣信貸增量排名前四強為:招行851億元、浦發845億元、中信811億元、民生780億元。其中,招行、浦發增長非常快,已分別取代一季度排第一和第二的中信、民生的位置。其次是興業銀行598億元,光大銀行516億元,深發展390億元,華夏銀行376億元,廣發354億元,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在三季度增長放緩,與前幾名的差距有所拉大。
按照信貸季度控制要求,每個季度放貸量大約是“35%,30%,25%,10%”。不過,由于前兩個季度信貸剎不住車,很多銀行的信貸額度告急,迫使三季度銀行勒緊貸款增速。
不過,央行于7月底增加銀行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度后,貸款增速有所上升。
這可從數據獲得驗證。一般來講每個季末月度貸款增速往往下降,但9月新增貸款卻觸底反彈。9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31.48萬億元,同比增長14.73%,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9.65萬億元,同比增長14.48%。
“其實我們在年中額度就非常緊張了,央行增加對中小企業信貸額度后,很多項目貸款才得到了額度支持。”一家股份制銀行南京分行的負責人說。
這也使得部分銀行人民幣貸款的增量超過去年同期的增量,甚至超過了他們今年年初預定的全年貸款增量計劃,如工行、建行、農行、交行四家銀行的人民幣貸款增長量均超過了去年同期。
外幣信貸釋放萎縮信號
看似繁榮的背后隱藏憂慮,一個需要引起關注的現象是,商業銀行的外幣信貸正在逐步萎縮。
截至9月末,12家股份制銀行外幣貸款比年初減少約14億美元,而一季度比年初增加了約13億美元;五大國有銀行外幣貸款比年初減少約9億美元,而一季度比年初增加了95億美元。其中,工行比年初減少了近65億美元,以外幣貸款為強勢業務的中國銀行增加了61億美元。
一季度,外幣信貸還曾因為狂飆突進被斥為宏觀調控的“漏洞”。一位商業銀行人士透露,央行對信貸規模的調控,主要著眼于人民幣貸款發放,對外幣貸款的飆升態勢則沒有采取如此嚴格的限制。
“外幣貸款主要是以貿易融資為主,除了人民幣升值放緩導致外幣貸款萎縮外,現在外貿形勢惡劣,外匯貸款的需求直線下降也促使貸款下降,而并不是我們沒有外匯資金。”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說。
外幣信貸萎縮正釋放某些行業面臨危機的信號。銀行開始擔心經濟下滑給某些行業帶來虧損甚至企業倒閉,一些港資公司已經關閉在中國內地的工廠。
“昨天我們還在討論長三角地區銀行的冬天來了,對某些行業要控制授信,但是已發放的貸款怎么辦呢?看來第四季度就重點做存款,這總是沒錯的。”上述人士感嘆。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來看,央行進一步放松三類信貸的額度控制,是在逐步小幅放松貨幣政策,但今年信貸管制仍未有大的松動,明年才可能取消信貸管制。
(注:文中所提及的數據是銀行上報給央行的賬面初步數,與央行最終公布以及銀行公告的數字可能有略微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