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 董偉) 今天,在“2007年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報告”發布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警告說,房地產市場調整已經成為定局,與之休戚相關的銀行也應該正視風險的到來,早作打算方能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此一觀點也是與會專家的共識。
巴曙松說,全球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時期,中國亦不能例外。作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房地產和股市一樣在2007年達到了頂部,此后將是一個向下運行的空間。他認為,房地產價格可能下跌20%~30%,受此拖累,銀行業的好日子不會很長了。
過去5年,銀行和房地產呈現哥倆好的局面。在中國政府不斷推出調控手段的背景下,銀行體系對房地產業的信貸供應一直處于高位水平。除2004年略有不同外,持續加速的中國房地產主要依憑力量就是增長勢頭難以控制的房地產信貸。銀企兩方都從中獲取巨額的利潤。
巴曙松認為,房地產企業調整可能需要50個月左右的時間,而留給銀行的時間亦不多了。他建議各家銀行借鑒香港金融界的經驗,在房價暴跌的時候重組自己的資產,盡快使自己適應經濟緊縮的時期。
持同樣謹慎態度的還有央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焦瑾璞。他表示,中國經濟不可能長久持續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在宏觀經濟出現波動的情況下,銀行業很容易出現不良資產的反撲。“過去幾年我們的銀行掙了不少錢,但不要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他說,大多數銀行吃的還是利差,同質化傾向非常嚴重,差異化不足,這就極大地聚集了系統風險。
“2007年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報告”也指出,中國商業銀行的財務競爭力普遍有所提升,但是隱憂也不能小覷。該報告的主持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松奇的理由是,中國商業銀行盈利主要靠利差,中間業務則依賴于靠天吃飯的資本市場,必將接受宏觀逆轉的考驗。
對于未來的風險,銀行業內部也開始有了較清醒的認識。中國建設銀行一位高管分析了我國房地產市場融資結構存在的風險。其中第一條就是銀行貸款占比過高。截至2007年底,投入房地產行業的新增中長期貸款3337.5億元,占全部人民幣新增貸款余額的13.9%。假按揭的流行則使問題更加嚴重。不少房地產開發企業,組織非真實購房的自然人利用虛假的資料向商業銀行申請個人住房貸款,套取銀行信貸資金。
事實上,各大銀行都知道,房地產開發企業自有資金經常性不足,只是在行情看好的情況這不是個問題。按照建行上述高管的說法,從全國來看,房地產企業自有資金比例遠遠不能達到國家要求的35%。“2007年,房地產自籌資金的比例為33%,而自有資金的比例僅為18.3%。”2008年以來略有好轉,但仍不能達標。“一旦房地產開發企業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情況,根本無法償還銀行貸款。”
正是由于銀行和房產商如此血脈相連,網絡上才一度討論“銀行先死還是房地產商先死”的問題。深圳的斷供事件更是給這種討論提供了想象的空間。不過,工商銀行首席風險官魏國雄表示,對于房地產市場調整可能對銀行的影響的判斷不應過于悲觀,現在采取應對舉措應當還來得及。“到目前為止,工商銀行還是市值第一的公司,這說明全球對中國銀行業的信心。這就給予我們減少風險的時間和機會。”
小調查 |
出現斷供現象,你認為受害最大的是誰? 買房者 銀行 地產商 不好說 斷供者將面臨銀行起訴,你認為是否應該重罰? 應該 不應該 不好說 你認為是否應當因為斷供終止樓市調控? 應當 不應當 不好說 |
相關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