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棟琳
今年上半年,經濟整體好于預期,但仍存在諸多矛盾與不平衡,這些問題如果僅僅依靠在原有經濟結構上“縫縫補補”,是不能徹底解決的。未來經濟能否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不僅取決于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調控效果,更取決于經濟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能否順利推進。要讓宏觀調控“有的放矢”,需要下力氣從體制和結構上“動刀”。
首先,是要繼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建立可持續的、以內部需求為基礎的發展模式。
上半年實行的從緊貨幣政策,是為了防范通脹過高、投資過快、經濟過熱等問題,然而這些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只是表象,追根究底,“病根”在于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內外需不平衡導致國際收支失衡,過多外匯資金流入,從而形成過剩流動性。
上半年,國際經濟形勢動蕩,美元貶值、油價飆升、糧價高漲、次貸危機等影響了全球經濟的發展和需求增長,我國外貿增長明顯放緩,并拉低了上半年的經濟增速。目前,我國還未擺脫高貿易依存度、高儲蓄、高投資的經濟發展模式,內需沒有被充分激發出來,因而面對全球內需萎縮,國內經濟極易受到沖擊。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必須盡快改變這種內需、外貿不平衡的發展狀態。
而實現這樣的轉變,不能簡單地依靠加快升值的匯率手段,也不能僅靠下調出口退稅等手段抑制出口,而是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體系,從深層次解決體制問題。例如,加快產業升級和科技發展,真正提高出口企業競爭力;深化國有企業、金融、財稅體制改革,改善企業微觀生存環境;促進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和就業,從根本上刺激內需。
其次,是要繼續推進要素價格機制改革,不失時機地推進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品價格的市場化。
上半年,經濟運行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例如,部分地區煤電油運緊張,中小企業和部分行業融資出現困難,出口企業勞動力和環保成本上升等等。表面看來,有的情況是受到了從緊貨幣政策的影響,這樣,宏觀調控似乎就陷入兩難境地:放松,則通脹和過熱抬頭;收緊,則企業和增長受制。
然而,從根本上說,這些矛盾并不是宏觀調控造成的,而是要素價格機制沒有理順的結果。在我國人均GDP跨越2000美元以后,原有的粗放的、非市場化的體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基礎,要素價格改革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具體說,要擇機繼續推進油、電等資源品價格改革,讓市場來合理配置資源,使得生產和消費均在市場化基礎上進行,徹底堵住高耗能、高污染、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同時,加快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以市場化的合理的資金成本配置資金,提高資金利用率,以取代單純的信貸緊縮。在國內,減少投融資渠道中的障礙;在國際,以市場供求決定的匯率反映國內真實購買力。
此外,要把推動土地和勞動力價格市場化與保證農業用地、促進糧食生產結合起來,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速農業現代化。
必須認識到的是,盡管要素價格機制改革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可能對通脹帶來影響,但不應“因噎廢食”。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不存在時機的問題,要敢于對結構“動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