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價上漲和美元人民幣助推CPI上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2:07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記者 陳濤 發(fā)自上海 在3月18日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表示,目前經(jīng)濟最大的問題是物價上漲。 一個物價問題,我們怪了一圈:從豬瘟到國際油價和國際糧價,當然還有鐵礦石漲價,再到后來的大雪災,弄到最后,成了“最大的問題”。到今天,誰都能感覺到手中的鈔票“毛”了起來,物價到底怎么了? 如果說CPI開始火箭般上躥的話,那么這個火箭的兩個主要推動器就是房價上漲和“美元人民幣”。 從PPP到CPI 小時候看戲《十五貫》,就很想知道,“十五貫”到底能折合人民幣多少錢。原以為這是個小問題,后來才知道,其中大有學問。 事實上,真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至少需要引進兩個專門術(shù)語: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購買力平價)和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費者物價指數(shù))。“PPP”的指導思想是,在對不同國家的經(jīng)濟數(shù)據(jù)做比較時,不是通過“匯率”來換算這些數(shù)據(jù),而是把它們都換算成實物和服務,然后再進行比較。這可以避免由于匯率失真而導致的誤判,可以更為真切地描述各國人的真實生活水平。比如,依照世界銀行的計算,在2003年的時候,1.8元人民幣的PPP相當于1美元的PPP,雖然當時的匯率超過了一比八,這樣計算下來的中國GDP要遠高于依照匯率計算出來的結(jié)果。 PPP主要用于不同國家或經(jīng)濟體做比較,歷史上的“十五貫”雖然也是咱中國的事情,但是要給現(xiàn)代人一個真切的描述,免不了還得借用PPP的方法。比如,看看是否有文獻記載,當時的一貫能買多少大米、雞蛋、服務之類的(當然,可能還要考慮一下,歷史上的雞蛋都是現(xiàn)代人所謂“土雞蛋”,歷史上的大米沒有上化肥農(nóng)藥什么的,差不多像現(xiàn)代人所謂的“有機米”)。 PPP主要用來比較不同國家的經(jīng)濟數(shù)據(jù),CPI則主要用來比較同一個國家不同時間的物價水平。當然,還有一個小區(qū)別,那就是進入籃子的物品不同,進入CPI籃子的只是消費品和服務,而PPP還包括投資。 跟PPP有點類似的是,CPI的本意也是想糾正名義貨幣數(shù)字的不準確,它把不同時間的貨幣換算成實物和服務,然后比較,通過這個來描述物價水平。比如,近期公布的2008年2月CPI漲幅為8.7%,就是說,在2007年2月,人們花100元所能買到的商品和服務在2008年2月要花108.7元。 雖然我們在這里用到“水平”這個詞,但不同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并不是如水一般在一個平面上齊頭并進,而總是有的在漲,有的在落,CPI想描述的是一個總的趨勢。 這樣,選擇什么商品和服務進入“籃子”,同時確定它們分別占多大的權(quán)重,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CPI的結(jié)果。這一點跟股票指數(shù)的情況完全一樣:同樣的股市,不同的指數(shù)會有不同的描述,甚至會出現(xiàn)有的指數(shù)漲、有的指數(shù)落的情況。 在20年前,一輛普通桑塔納的價格大約是17萬元,在當時,這17萬可以在一線城市買套房,在農(nóng)村則可以蓋棟樓,所以當時有“屁股底下一棟樓”的說法,是說某些領(lǐng)導的坐騎價值不菲。現(xiàn)在,桑塔納的價格變成了7萬元,而一線城市的一套房變成了100萬元。可見,把什么選進CPI籃子,讓它們在CPI中占多大的比重,很有說頭。
【 新浪財經(jīng)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