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構建縣域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04:31 金融時報
記者 黃麗珠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必須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億萬農民的創造活力,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體制機制,將為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動力和制度保障。記者近日在參加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北京開達經濟學家咨詢中心等聯合主辦的“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應縣模式”論證會上,就見證了在我國欠發達地區的山西省應縣,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創新舉措。 應縣是山西雁北“煤海”之中唯一沒有煤礦的農業縣。從2003年以來,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2%,縣財政收入年均增長7.82%,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48%,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48%,這些數子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短短幾年內,應縣實現了全方位跨越式發展,由一個落后閉塞的小縣迅速發展為初具規模的晉北農貿、旅游中心城市。改變了以農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建成了全省屈指可數的兩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雅士利乳業和中糧糖業,旅游資源也得到充分利用,應縣正在向現代化社會主義新城市邁進。 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體現了應縣縣委、縣政府對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與落實。可以說“應縣模式”是一個縣域經濟發展中理論與實際很好契合的典型案例。舊城改造、縣域經濟發展中“支部+協會”的創新模式及特色旅游是其三大亮點。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何偉認為,“應縣模式”最具典型的是“支部+協會”的運作模式,它堅持以人為本,將黨建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模式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在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上成立協會。二是在優勢產業上成立協會。三是在產業鏈條薄弱環節上成立協會。四是在農民最需要服務的項目上成立協會。多種協會并存,在各行各業中起著重要作用,使應縣協會得到迅速發展。目前在全縣298個農村黨支部中建立各類專業協會468個,覆蓋76%的行政村。跨村建協會,同步建立黨支部,各村建立協會,設立黨小組。通過支部引導、協會服務,形成了“基地、市場、農戶產銷一條龍,協會、外商、菜農一體化”的產業格局。這種模式使黨支部與協會有機結合,使基層黨建與新農村建設相對接,使發展生產與培育黨員干部相融合,這在全國也是一個創舉,理論和實踐上都有新意。 同時與會專家提出,應縣與其他欠發達地區一樣,也面臨一些共性問題,需要在發展中加以解決。首先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重視綠色GDP,重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綜合目標。其次,處理好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我國沿海絕大部分發達地區也普遍走過政府主導市場經濟發展的模式,但這一模式有其顯著缺陷,應縣政府需要根據縣情,在未來的工作實踐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記者在對一位應縣縣委領導的采訪中了解到,目前盡管國有商業銀行在應縣有分支機構,但它們的主要功能幾乎都是“抽血”,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角依然是農村信用社。這位領導無奈的表情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許這也是其在做主題演講中幾乎沒有涉及金融支持應縣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吧! 但可喜的是,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強調,要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強化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為“三農”服務的功能,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積極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看來我國政府對金融改革的決策目標已經越來越清晰。從健全與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角度看,重新對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進行功能定位和調整,對建立更完善、更有活力,真正為“三農”服務的農村金融體系至關重要。 另外,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今年中央財政安排“三農”支出562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7億元。這也是財政支農投入增長數額最高的一年,體現了中央對加強縣域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投入大幅增加,如何有效利用將是一個重大課題。有專家就強調,這筆資金要真正向中西部落后地區傾斜,少撒“胡椒面”,使其真正成為促進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貧富差距的動力源泉。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