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本輪物價上漲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04:04 金融時報
當前,穩定物價已成為中國經濟生活的頭等大事,也是“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由于上漲產品大部分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低收入群眾生活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雞西市市長王兆力在一次小組討論會上對當前物價問題表示自己的擔憂。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國的物價從2003年起連續4年保持基本穩定,但2007年以來持續攀升,打破了2003年至2006年保持的年均上漲2.1%的“高增長、低通脹”良好態勢。2007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從去年3月份的3.3%上揚到10月份的6.5%,隨后逐月走高,在雪災的夾擊下,今年1月更是創下了7.1%的新高,通脹壓力明顯加大。與此同時,1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在去年四季度出現下降后再度抬頭,同比增長18.94%,流動性過剩問題仍在發展,物價上漲壓力不容小覷。 物價上漲的背后 在“兩會”提案、議案中,有觀點認為,此輪物價上漲突出表現為食品價格的帶動性上漲,在食品價格上漲的背后,暴露出的卻是四大矛盾:一是生產不足導致的供求矛盾。去年到今年,疫情的發生以及生產效益下降,導致畜牧業生產形勢比較嚴峻,生產雖有恢復但恢復較慢,全國性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導致供需矛盾突出,供給短缺必然引發相應涉農消費品價格上漲。二是成本矛盾。此輪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成本推動影響明顯,主要來自兩方面:一個是農資價格的上漲帶來的成本上漲,農資價格直接加大了農產品生產成本;另一個是人工費用增加帶來的服務成本上漲,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工價明顯上漲,人工費及工資標準的提高通過傳導體現為相關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值得注意的是,成本矛盾不僅帶來農產品價格的繼續上漲,也在非食品類商品及服務中引發價格上漲。三是工農產品價格差異的滯后矛盾。民以食為天,農產品事關民生大事,多年來農產品價格變動較小,上漲幅度明顯滯后于工業產品,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矛盾比較突出。四是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之間的矛盾。雖然國內糧食連續幾年豐收,但國際糧食供需緊張,國內能源、資源產品消費對國際依賴度加大,在全球市場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際市場必然對國內市場產生較大影響。近年來,國內糧食、豆類、油脂、成品油等價格的上漲與國際市場同類價格的變化關聯度相當明顯。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美國次貸危機不斷惡化,導致美元持續貶值,并且可能引發新一輪全球降息周期,造成世界范圍內的貨幣供應過多、流動性過剩,致使國際市場上資源產品和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誘發全球性通貨膨脹。目前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很高,國際市場糧食、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使我國面臨較大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將直接加大國內的生產成本和服務成本。 通脹壓力有多大 很顯然,我們的物價走到了上漲區間。那么,我們面臨的通脹壓力有多大?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預計,物價上半年仍降不下來,下半年或將出現一定回落。有觀點認為,從供給方面看,去年以來,農產品價格上漲和國家有關扶持政策對食品生產增長的刺激作用增強,加上糧食連續4年豐收,預計今年食品供求關系將由部分供不應求轉變為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這會減弱因生產成本提高對食品價格上漲的壓力,食品價格漲幅可望逐步回落。總的來看,供求總量關系一直向基本平衡甚至局部產能過剩的方向發展,并未發生逆轉或惡化,穩定物價總水平的供給基礎比較扎實。這對于穩定社會上的物價看漲預期,也非常有利。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