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3距離貨幣政策新指標有多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19:19 《財經》雜志網絡版
M3成為貨幣供應衡量指標的時機尚不成熟,但以M1 、M2作為貨幣供應衡量指標已越來越不能滿足貨幣當局的決策需要 【《財經》網專稿/記者 歷志鋼】央行貨幣政策應否考慮新的貨幣數量定義指標,正進入決策者的視線。 在12月25日舉行的“2007中國金融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認為,“廣義貨幣、狹義貨幣,本幣、外幣,本來都有比較明確的區別,由于金融的創新和金融市場的深化,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替代創新。因此,貨幣的統計越來越困難了,貨幣的調控也越來越無以為據了。” M3是指M2(廣義貨幣供應量)+其他貨幣性短期流動資產,也就是在原有的貨幣供應量統計基礎上,加上了債券、股票等金融資產。換句話說,M3總負債應相當于整個銀行體系(包括央行)的金融資產總和。 有媒體隨后將李揚的講話歸納為“央行計劃使用M3作為貨幣供應衡量指標,以便獲得貨幣狀況更為全面信息”,并發布了新聞報道。 李揚26日在接受《財經》雜志采訪時稱,自己并沒有提出將M3作為統計指標。“我是說貨幣統計的口徑應做調整,”李揚介紹,“各個國家的貨幣統計口徑都在不斷地調整,例如2001年,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就納入到中國廣義貨幣M2的統計之中。” 央行現在的統計口徑也在不斷完善。2007年,央行的統計數據在2006年基礎上增加了四個報表,以更全面反映不同機構狀況。例如,在“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中,就分別列明了“納入廣義貨幣的存款”和“不納入廣義貨幣的存款”。 “這就有很強的預示作用,如果將來調整貨幣統計口徑,就可能將之納入,”李揚介紹,“央行目前正在就貨幣統計口徑調整做研究、測試,以便選擇具體方案。”李揚說。 一位央行官員告訴《財經》記者,M3值得高度關注,但是用M3作為貨幣供應衡量指標的時機尚不成熟。“首先,M3比M2增加了股票和債券資產,但中國股價指數波動過大,(市場)尚不成熟;其次,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計量模型證明M3和中國經濟正相關,目前還沒有完善的研究;最后,中國的股票和債券在總的金融資產中所占比例還很低。” 2003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在其網站發布《關于修訂中國貨幣供應量統計方案的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在其提出的各層次貨幣供應量統計的備選方案中,四種方案有三種明確提出增加M3作為監測指標。不過,報告征求意見之后再無下文。 直到今年6月,北京大學教授宋國青在《財經》撰文指出,2006年下半年以來,M2的增長率顯著低于銀行外匯占款與貸款之和的增長率。隨后,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分析認為,當前的中國經濟中,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創新的層出不窮,給制定貨幣政策和判斷其適宜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關注貨幣數量變量(如M2)來調控貨幣政策,將會越發變得不可靠。現在,也許正是該考慮使用價格變量(如利率或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目標的時候了。如果仍然需要參考貨幣數量變量,也許應該使用比M2更寬泛的貨幣數量定義(如M3),以期尋求一個與實體經濟更穩定的函數關系。 7月初,高盛亞洲經濟學家梁紅發表研究報告稱,2006年第二季度以來,中國M3保持著前期的整體擴張勢頭,而M2增長率卻一直在逐步放緩。到2007年4月時,M3和M2之間的增長率差異擴大到了2.1個百分點。雖然M2年同比增長率小幅下滑至17.1%,但M3年同比增長率卻上升到了19.2%。5月份,M2同比增長率進一步放緩至16.7%,但考慮到信貸增長持平及貿易順差增長加速,M3的增長率很有可能進一步小幅上升、從而使二者之間的增長率差異進一步擴大。 梁紅認為,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的快速積累對整體貨幣擴張的貢獻已不容忽視。而M2供應量增長率可能低估了貨幣擴張的真實水平。根據高盛團隊所做的關于M3的分析,“M3的快速增長預示了短期內經濟的強勁增長和通脹壓力的上升……M3等較為廣義的貨幣供應指標將日漸成為衡量貨幣擴張程度和預測整體需求未來變化的更有用的指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教授對《財經》記者介紹,國際上主流的貨幣政策框架是通貨膨脹目標制或者潛在的通貨膨脹目標制,貨幣數量變量調控比較少。如果中國補充M3作為統計指標,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可能更準確一些,但貨幣政策是否以M3為目標、M3的統計是否準確,都值得認真探討。他稱:“我們最近正在做相關的研究。” 對于王慶提出的考慮使用價格變量(如利率或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目標,何帆認為,這需要更為準確地判斷通貨膨脹,“首先是CPI(消費者價格指數)要有更好的設計,在權重等方面要有科學的調整;其次要關注資產價格與通貨膨脹的關系,提高我們對通貨膨脹的判斷能力。”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