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產國有資產法欲破殼 界定范圍成主要矛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18:57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記者 嚴娟娟報道 跨越了三屆人大、歷經近14年起草歷程,國有資產法草案12月23日正式進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程序。有關國有資產的界定范圍和國資委的身份問題成為主要爭議點。 艱難歷程 好事多磨。相比物權法歷經八審的艱難和破產法二審后沉寂兩年多的坎坷,國有資產法的立法之旅也充滿艱辛和波折。 國有資產立法從1993年開始啟動,作為國有資產監管法規體系的“母法”,《國有資產法》曾被列入八屆、九屆全國人大立法計劃確定的立法項目,全國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曾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完成了《國有資產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但最終并未提交審議。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成立后,高度重視國有資產的立法工作,將國有資產立法列入五年立法規劃,并成立了陣容強大的國有資產立法起草小組,著手任務繁重的立法工作。 2006年全國人大加快了《國有資產法》的立法進程。2007年年初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計劃安排審議的立法項目名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累了數量巨大的國有資產,據統計,至2006年年末,中國國有及國有控股的非金融類企業總資產達人民幣29萬億。在市場化改革和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物權法推出后,其中涉及到國有資產的規定引起了廣泛爭議,社會各界呼吁應盡快細化對國有資產保護的立法。 界定范圍成主要矛盾 國有資產法是一部針對中國龐大的國有資產管理和保護的基本法律。草案主要內容包括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國家出資企業、國家出資企業管理者的選擇與考核、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 關于此法,學界此前曾有“大小國資法”之分。“大國資法”提倡者認為,應該將經營性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與資源性國有資產都包括在內,不能把《國有資產法》的界定對象狹隘化。 而日前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國有資產法草案只適用于經營性國資,被稱為“小國資法”。因而該法律名稱是確定為“國有資產法”還是“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法”,引起了熱議。 國有資產法草案第二條指出,本法所稱經營性國有資產(國有資產),是指國家對企業的出資和由此形成的權益。草案規定,行政事業性、資源性國有資產的管理與監督,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草案起草組專家成員之一,中國政法大學經濟與法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認為,這是“目前的主要矛盾”。全國人大財經委有關專家也指出,雖然草案只限制在經營性國有資產,但仍把可能涉及的內容都納入進來。 據悉,資源性國有資產包括土地、石油、煤炭、天然氣等,是近幾年增值最大的國有資產,這其中涉及到土地的許多問題。而“小國資法”指的是一部主要針對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法律,有專家傾向于“從做‘小國資法’做起,一步步地來,在實踐中逐漸完善”。 身份模糊的國資委 該草案起草過程中另一有諸多爭議的焦點是有關國資委的定位。 有業內人士指出,國資委的定位問題無非是其究竟是公權力主體、還是民事權利主體,抑或作為第三形態的中間法人,目前來看界限模糊。 實際上,國資委既當股東做“老板”,又是國務院特設行政機構做“婆婆”的角色一直深受詬病。 草案起草組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李曙光教授此前表示,目前草案中對于國資委的定位是讓其成為一個“干凈的出資人”,即剝離其本不應當承擔的監督管理的職能,履行出資人的職責,而不承擔其他的義務。其所實施的監督也只是作為股東對其資產的監督,與政府行政機關的監管相區分。 草案明確了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代表政府對國家出資企業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出資人權利,即“管人、管事、管預算”。同時也規定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應當監督企業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但不得干預企業經營活動。 此前有業內人士建議,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界定為行政機關之外的特殊法人,如此一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角色就定位于如何更加快捷高效地代行國家作為所有人與股東所享有的各項民事權利,但不能行使行政權力。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