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評:關注從緊貨幣政策的擠出效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 03:40 中華工商時報
本報評論員 張立棟 至少在一段不短的日子里,中國的商業銀行都將按季度就自己的新增貸款目標向人民銀行進行報告。 據報道的央行這一新規讓人再一次感覺到什么叫“從緊”的貨幣政策。 報告新增貸款目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計劃經濟式的信貸規模限額控制管理再一次來臨。 的確,從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現實情形,從流動性持續收緊無效的現狀而言,不惜回到1998年之前帶有計劃色彩的管理模式來進行調控確屬無奈選擇。在全面通貨膨脹危險到來之前出臺這樣的措施可以說是兩害取其輕的辦法。 姑且不論其實施效果將會怎樣,我們以為,這樣的從緊貨幣政策所產生的擠出效應對民營企業而言卻十分危險,管理層不可不察。 事實上,就我們了解,很多民營企業并沒有意識到“從緊”的貨幣政策從信貸角度而言將會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正如識者所言,一種可能的后果就是,在這種信貸規模限額控制管理下,商業銀行的金融資源將可能被扭曲配置,而其表現就是國有企業將擠占民營企業的資金、中長期投資貸款將搶奪企業的流動資金。諸如此類的擠出效應不一而足。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在信貸規模被嚴格控制,規模額度要依“目標”而行否則將有懲罰性定向票據伺候的狀況下,商業銀行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貸款投放選擇上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偏移。 的確,目前超常規發展的民營企業,對信貸資金需求之大不言而喻,而來自商業銀行的正規融資卻十分有限。 數據表明,目前非國有經濟對GDP的貢獻已達63%,對工業增加值的貢獻達到74%。而在全部銀行信貸資產中,非國有經濟占用的比率不到30%。證券市場上,民營控股的僅占上市公司總數的2%左右。 應該承認,尤其是近一兩年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私營企業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甚至直接設立相關機構進行專項服務。但事實卻形式大于內容。因為很多商業銀行的信用評級和整個內部運作流程,都使民營企業處于弱勢地位。貸款成本偏高不說,能拿到信用額度已經非常不易。 在貨幣政策寬松,商業銀行流動性充裕的時候,一些已經初具規模的民營企業或許能夠從資本盛宴中分得一杯羹。而現在,商業銀行頭寸趨緊,“一視同仁”的貸款政策恐難持續,及早撤離廚房漸空的宴會而另尋他途,恐怕正是民營企業當下需考慮的頭等大事。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