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房貸新政:個人信用成了定盤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 13:58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作者:毛靈 辛國奇 9月27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明確商業銀行在接受個人住房申請貸款后,應及時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對借款人信用狀況予以查詢。央行的征信系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數據庫,它究竟是如何把關的,本刊記者為此專程采訪了相關人士并親自體驗。 9月27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就購買第二套以上住房的貸款首付比例和利率進行差別化的“杠桿調節”。對于第二套房的貸款,要求首付提高到4成以上,利率上浮10%。而此前消費者貸款買房一般只需首付3成,利率還享受下浮15%的優惠。 在房貸新政中,明確商業銀行在接受個人住房申請貸款后,應及時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對借款人信用狀況予以查詢,以此來對首套住房和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認定。由此看來,以后貸款買房,必須先過央行全國聯網的征信系統這一關。 權威透露:個人信用基礎數據庫覆蓋5.8 億人 據了解,此項房貸新政一石擊起千層浪,如何認定第二套住房,各家銀行莫衷一是。央行副行長蘇寧對媒體表示,央行征信系統完全可以成功認定第二套房。他說:“我們擁有覆蓋全國的數據庫,只要貸款人曾經買過第二套房,將完全在這個系統中如實反映出來”;“我們所說的第二套是說針對所有銀行購買的第二套,絕對不會出現貸款人在工行買第一套,又成功在中行再買一個‘第一套’的說法。” 但沒多久央行征信中心主任戴根有表示,如果是同一個自然人,其名下的所有住房情況和個人信貸情況,都可以通過央行征信系統反映出來。然而,對于整個家庭成員的購房情況,目前還不能完全反映在該系統中。 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10月中旬,記者來到位于北京月壇北街的中國人民銀行營業部征信管理處“探秘”。征信管理處付喜國處長告訴記者,央行征信系統目前只能要求所有商業銀行提供個人信貸信息,截至今年8月,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收錄了全國5.8億自然人的身份信息,擁有結算賬戶自然人4.8億個,擁有信貸賬戶的借款人達8479萬人。其中,北京市擁有結算賬戶的自然人1647萬人,擁有信貸賬戶借款人431萬人,并以91%的查得率(在此系統中可查到的自然人信息占北京市人口的百分比的多少)排名全國前列。 據介紹,2005年,人民銀行通過對商業銀行的數據集中,建立了一個覆蓋全國的龐大的數據庫。這個帶有壟斷性質的數據庫內容主要是個人貸款信息,應該說個人的金融信息是一種核心信息資源。但我國還沒有進入完全的信用社會,加之缺乏相應的法律授權,暫時還無法與隸屬房管部門的房屋權屬登記機構、隸屬公安部門的戶籍登記機構和隸屬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機構共享信息,客觀上影響了個人征信資料的完整全面。如果法律授權到位,央行征信系統完全可以在半年之內完善數據庫,提供給各大商業銀行使用,從而大大降低住房信貸風險。 記者了解到,只要與銀行發生過借貸關系的用戶都會被納入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中心已與公安部個人身份信息、各商業銀行實現了全國300多個城市的全國聯網。目前公積金貸款的個人信用記錄還未進入央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就是說,部分進行二次貸款購房的客戶可能由于首次僅進行了公積金貸款,而被排除在第二套(含)以上住房貸款購房者之外。 現場體驗:不到10分鐘便可拿到信用報告 那么前來查詢自己信用記錄的人多不多呢?“隨著宣傳力度加大和普及推廣,大家越來越關注個人信用問題了。”據中國人民銀行營業部征信管理處付喜國處長介紹,自2006年1月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運行以來,在全國各地人民銀行分支行或者任何一家商業銀行信貸網點帶上自己的有效身份證件都可以查到個人信用報告。曾經出現過35萬人次的查詢峰值記錄,現在每天全國也約有26〜27萬人次查詢。截至到2007 年10月中旬,來央行征信管理中心現場查詢已超過了2000余人次。 記者來到中國人民銀行營業部抽號排隊查詢,發現排在自己前面的有10余人。記者憑身份證領到了一張《個人信用報告本人查詢申請表》,填寫個人基本信息和查詢原因交給工作人員后不到10分鐘,便拿到了3頁紙的《個人信用報告》。 記者發現,《個人信用報告》包含三大類信息。一是個人基本信息,如身份信息、居住信息、職業信息等;二是信用交易信息,具體又包括信用卡明細信息、個人住房貸款明細信息、個人結算賬戶信息以及個人住房公積金信息等;三是“個人信用報告”所有被查詢的記錄。此外,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是免費的,手續也很簡單。值得注意的是,各商業銀行查詢業務僅限于該行辦理貸款、信用卡的客戶。若查詢個人在其他銀行的記錄,則只顯示筆數和金額。同時記者注意到“個人信用報告”上有銀行賬戶結算信息、貸款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信息,均只做了客觀記錄,而對存在貸款信息或者是信用卡逾期記錄等,并未做任何好壞評價。 記者現場統計發現,現場查詢的用戶大多是已有不良信貸記錄來進行異議核查的。工作人員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告訴記者,不良信用記錄主要集中在信用卡惡意透支、個人信貸超過或多次超過規定期限還款等方面。 與記者隨行的朋友辦過3張信用卡,申請過一次貸款,但工作人員將名字輸入央行征信系統進行查詢時,卻“查無此人”。經過再三查證,工作人員找到了癥結所在,原來朋友的名字中有一個生僻字,電腦新字庫中可以打出來,但央行的字庫較老,銀行上報其信息時,央行系統無法識別。工作人員表示,系統還在不斷完善中,今后這種特殊情況將越來越少,想打“擦邊球”越來越難。 獨家數據:銀行半年拒貸48001筆 每個人一旦與銀行有了信貸關系,比如辦理車貸、房貸、信用卡,還有助學貸款等,也就隨之“寫”下了個人信用報告。付喜國處長告訴記者,市場經濟越發達,信用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它在經濟生活中,相當于個人的“第二張身份證”。如果征信系統中顯示某人是一個按時還款、認真履約的人,銀行不但快速提供貸款、信用卡等信貸服務,還可能在金額、利率上給予優惠。 相反,如果信用記錄不好,銀行在提供貸款時必然要慎重對待,極有可能讓其提供抵押、擔保,或降低貸款額度,提高貸款利率,甚至拒絕貸款。 記者在中國人民銀行營業部征信管理處了解到,通過查詢和參考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供的個人信用報告,各大銀行2007年上半年累計批準信貸業務281275筆,涉及資金403億元;拒絕信貸業務48001筆,涉及資金13.4億元。“征信的好處就是在降低銀行借貸風險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公平省時便利的信貸環境。”付喜國表示。 據介紹,隨著數據庫建設的逐步推進,中心還將完善記載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信息,社會保障信息,是否按時繳納電話、水、電、燃氣費等公共事業費用信息,以及法院民事判決、欠稅等公共信息。 付喜國表示,不少人認為延期還貸大不了多交些利息,并未在意它對自己信用狀況的影響。然而,當你需要再次辦理銀行貸款,或者希望執行優惠利率時,可能會因此被拒絕。為此,征信管理部門提醒消費者,珍惜自己的信用記錄,自覺積累自己的信用財富。 相關鏈接: 對征信系統的三大誤解 1、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是在搞“黑名單”。該基礎數據庫只是如實地記錄用戶的信用信息,不加任何主觀判斷生成的信用報告。銀行等信貸機構會根據征信中心提供的個人信用報告,結合信貸政策、借款人基本情況、借款人的信用歷史狀況,決定是否借款。 2、一次信用污點,終生不能貸款。一次失信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對個人的信用活動產生一些影響,但絕對不會跟人一輩子。在國外,一般負面記錄保存7年,破產記錄保存10年,我國也將陸續出臺相關法規。商業銀行等信貸機構會綜合各方面情況進行理性判斷是否借款。 3、信用報告不可更改。信用報告也會出錯,出錯的原因來自四方面:一是在辦理貸款、信用卡等業務時,用戶本身提供了不準確的信息給銀行;二是利用各種違規手段盜用了用戶本身名義不利借貸和信用卡等業務;三是柜臺工作人員失誤錄入;四是計算機在處理數據時由于各種技術原因出現的技術差錯。 可以通過以下三個途徑糾正、核查:一、向當地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征信管理部門反映;二、向國家征信中心反映;三、可以委托直接涉及出錯信息的商業銀行經辦機構反映。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