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權威人士解讀十七大報告:中國又好又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 00:12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又好又快

  —8位權威人士 解讀十七大報告

  2007年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胡錦濤代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胡錦濤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任務,并從八個方面對此進行了闡述。為更好地領會貫徹報告精神,《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特邀請權威部門的相關人士對此進行了解讀。

  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胡錦濤同志代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說,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胡錦濤說,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使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三)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六)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七)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實行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和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八)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采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國際經濟風險。

  (中標題)四川省省長蔣巨峰:

  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

  采寫:《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黃冬

  “胡錦濤同志所作的十七大報告,旗幟鮮明,內涵豐富,思想深刻,論述精辟,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和指導性,是一個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求真務實、改革創新、氣勢恢弘、催人奮進的好報告,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偉大綱領。我們一定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七大精神,貫徹科學發展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深化對省情的認識,樹立雄心壯志、堅定發展信心,努力實現新的跨越。”

  十七大期間,中共四川省委副書記、四川省省長蔣巨峰代表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的專訪。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做到“四個把握”

  蔣巨峰說,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刻闡明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使我們進一步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認識。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蔣巨峰認為,結合四川實際,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做到“四個把握”:一是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義,做強做大現有產業基礎。積極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實施畜牧業現代化,作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突破口;提高工業綜合競爭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依托43個園區形成產業集群,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培育一批“小巨人”企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要充分利用四川在資源、科技、市場、產業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積極引導全民創新創業。二是把握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堅持富民優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共建共享,形成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勁的內在動力機制。三是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這個基本要求,以現代化為導向,促進現代化建設各環節、各方面相協調;著力轉變發展方式,下最大決心實現節能降耗減排的約束性目標,嚴格土地管理,繼續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四是把握統籌兼顧這個根本方法,積極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產業互動,使社會保障等工作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不斷加快進程;下大力氣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更好地推進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加強、完善包括路、水在內的基礎設施,更加重視生態建設,建設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四川發展的新起點

  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四川具有怎樣的優勢,前景如何?

  蔣巨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給我們以無窮的力量;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政策環境、最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世界科技革命步伐的加快,“外資西進、內資西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們正當其時,四川可以作為產業轉移的承接地,成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這對于加快四川發展,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四川是我國西部人口大省、資源大省,有突出的科技優勢和充裕的人才儲備,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具備加快發展的基礎條件。今年以來,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舉措,著力推進經濟發展,目前政策的積極效應正逐步顯現。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加快推動四川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夠如期實現。

  (中標題)如何理解“城鄉經濟

  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 白津夫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是我國發展新階段提出的新任務,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新格局的“必須”和“必然”

  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民居民化趨勢明顯,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創造了條件。一是工業化的深入發展,推動農業向非農產業轉型。二是城市化進程加快,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三是隨著新產業的成長,推動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相互融合。四是城鄉一體化在我國城市經濟結構中已經具備了條件和基礎,一些城市已經朝著城鄉一體化方向在發展。五是隨著社會管理創新和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消除了城鄉一體化的體制障礙,為促進城鄉人口合理流動提供了條件。六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也必須加快推進建立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應當指出,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既有現實的基礎,也符合現代化發展的規律。

  城鄉一體發展是世界現象,是現代化的大趨勢。20世紀中后期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分工格局的改變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進一步強化了產業間的融合,從而促進了資源的合理流動,使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聯系性加強。同時,由于城市土地、環境和能源資源的限制,促使城市產業為追求比較效益最大化大規模向外轉移,帶動勞動人口從城市向外移動,形成逆城市化傾向。傳統城市化是簡單的人口城市化,這是與工業化初期階段相適應的,在工業化初期階段,產業大規模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成為城市化的主要動力。而在后工業化階段,隨著經濟技術發展和現代產業的興起,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趨緩。特別是隨著大工業進入農業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業的武裝,加速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產業間的融合。隨著產業鏈加長,進一步模糊了工業與農業的產業邊界,也使得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的界限不再那樣涇渭分明,在發達國家甚至出現“泛城市化”的現象。

  如何建立新格局?

  統籌協調發展既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前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迫切需要。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二元結構”比較突出的國家,統籌城鄉發展是需要長期努力解決的重大課題。應當明確認識到,中國現代化的“短板”在農村,只有實現了農村的小康才能實現全面小康、只有實現了農村的現代化才能實現全國的現代化。為此,要改變過去靠農業積累資金支持工業發展、由農村提供資源支持城市建設的發展模式,堅持把農業、農村發展放到突出位置,堅持新增投資重點轉向農村,采取有力措施支持農業產業化、農村城市化,這樣才能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步伐,促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如何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一是要在城鄉規劃上一體化。打破城鄉界限,整體規劃,節約發展。從全市區域范圍進行整體規劃,以節約土地為原則,統籌城鄉發展。二是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一體化。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盡快改變過去基礎設施建設只重城市,不重鄉村的情況,把新增投資的重點轉向農村,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盡快改變城鄉基礎設施反差較大的問題。三是要公共服務一體化。建立城鄉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醫療服務體系等。四要就業一體化。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促進就業機會公平,勞動待遇公平,使勞動者公平享有受培訓和教育的機會。五要社會管理一體化。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主線,促進城鄉人口合理流動。

  (中標題)關于財稅改革問題的三點體會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賈康

  胡錦濤同志在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于深化財稅改革提出了“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的要求,這一表述,是建立在過去中央全會文件中已形成的“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要求的基礎上,但與之相比,具有更明確的要點、更豐富的內涵。

  合理明確各級政府事權是始發環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能夠適應經濟管理體制總體模式的財政體制,是以“經濟性分權”形成的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體制。其中始發的環節,就是需要在中央和地方各級,力求合理而清晰地明確規定政府的事權即職責(及其分工),適應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財政的轉軌需要。我國事權劃分的關鍵所在,一是合理劃分投資權,中央政府在有限介入為數不多的大型、長周期、跨地區重點建設項目的同時,地方政府應從一般競爭性生產建設項目的投資領域退出,收縮到公益性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領域內,從而理清多年來中央、地方投資權上的糾葛,進而由粗到細形成各級政府間的事權分工明細單。二是以“省直管縣”、“鄉財縣管”等改革推行財政層級的“扁平化”,進而拉動“減少行政層級”的綜合配套改革,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和促使扁平化后的各級政府在事權合理化、清晰化方面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總之,十七大報告重申“與事權相匹配”這一深化財稅改革的要點,是在源頭上強調了政府職能邊界 “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的基本要求和掌握財稅改革問題的始發環節。

  中央和地方分別以財力與事權相匹配是實質內容

  各級政府為履行好其事權,必須解決所需的財力后盾(財力來源)問題和財力使用的效率問題,只有使各級政府財力與其事權相匹配,才能使各級政府都能提供本層級上應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履行好政府的財政分配責任和公共職能,這是合理構建分稅分級財政體制所追求的實質性內容。在這方面我國目前現象形態上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欠發達地區普遍感到財力嚴重不足;二是基層(縣級以下)在許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存在財政困難;三是在中央未賦予地方舉債權的情況下,地方各級變相舉借債務的規模不小、問題不少。解決與這些現象相關的制度建設問題,則是實現“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目標的關鍵。十七大報告鮮明地把與事權的匹配集中表述于“財力”的匹配,正是強調了這一實質內容,并將有力推動相關制度建設。

  以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相關制度建設的要點

  在制度安排層面首先要解決好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分稅制中的財權配置(稅基配置)問題。中央政府為履行宏觀調控職能,應當掌握有利于維護統一市場正常高效運行、流動性強、不宜分隔、具有宏觀經濟反周期“穩定器”功能的稅種(如個人所得稅),以及有利于貫徹產業政策的稅種(消費稅等);地方政府為履行提供區域性公共產品和優化轄區投資環境的職能,應當掌握流動性弱、具有信息優勢和征管優勢、并能和自身職能形成良性循環的稅種(不動產稅等)。

  此外,因為同樣的稅基在發達和欠發達地區的豐裕程度很可能大不相同,體制設計中,必須在盡可能合理配置財權之后,再配之以合理、有力的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以求近似地達到使欠發達地區的政府,其財力也能與事權大體相一致的結果。因此,轉移支付制度的改進,便成為第二項重大的制度建設問題。這一制度建設還包含很多技術性的具體內容,如“因素法”的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的擴大、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等等。

  再有,從分稅分級體制長遠發展考慮,還應探索在控制、消化地方政府已有債務的前提下,如何結合《預算法》的修改,適當發展規范的地方政府市政債等地方公債,這也是使我國地方政府財力與其事權相匹配的一個有必要作出試驗的制度創新。

  (中標題)新農村建設仍需艱苦努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 張曉山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回顧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工作時說,這五年是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幾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飛速發展便是有力的見證。

  農民越來越多地分享到發展的成果

  十六大以來,全國各地落實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農業農村出現了多年期盼、十分難得的好局面。2006年糧食產量超過9800億斤,自1985年以來首次實現連續3年糧食增產,糧食總產、單產和人均占有糧食產量這三項指標連續3年都呈增長趨勢。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587元,比上年增加332元,實際增長7.4%,為近10年來農民收入增幅之最,亦是1985年以來首次實現農民收入連續3年增幅超過6%。在自然災害頻發、上年基數較高、政策效應趨穩、貿易競爭加劇的情況下,近年來的農業發展比預想的要好,糧食產量比預料的要多,農民收入比預期的要高,實現了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局。十六大以來,農村的社會事業亦得到迅速發展。2007年在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1.5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享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免費教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7年擴大到了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長期困擾農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將得到緩解。2007年在全國范圍內已建立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廣大農民群眾從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越來越多地分享到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成果。

  解決“三農問題”仍需長期艱苦奮斗

  幾年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提出了一系列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方針政策,并認真落實、有力貫徹的結果。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此后,中央明確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確立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在農村工作中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重大措施。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所有這些政策的提出和落實是農業和農村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制度根源和體制保障。

  我國近幾年來農業和農村領域的進步令人矚目,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消除,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未來的路還很長。正如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所指出的,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06年2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胡錦濤也曾指出,從本世紀頭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從更長遠的時間看,即使將來基本實現現代化了,“三農”問題仍然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我們應按照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樹立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偉大歷史任務的早日完成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中標題)立足全球,謀和平發展大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隆國強

  隨著我國從“經貿小國”發展成為“經貿大國”,我國的對外開放也面臨著新形勢和新挑戰。一是貿易磨擦進入高發期,我國對外經濟關系更加復雜;二是國內經濟發展對外部資源、能源依賴程度大大上升;三是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低下問題日益突出。

  面對對外開放的新形勢,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的報告中再次強調了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堅定立場。胡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這既是對過去三十年對外開放經驗的精辟總結,也充分體現出中國這個新興大國立足全球謀發展的高度自信。

  新的對外開放戰略,對內是要充分利用國際資源支撐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科學發展,保障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對外則是為和平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保障中國的和平崛起。因此,在繼續推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和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與水平的同時,新的開放戰略具有很多新的內容。

  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著力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服務業態、管理模式與人才,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緊緊抓住跨國服務外包的重大機遇,大力促進服務貿易出口。引進技術與資本密集的制造業外商投資,促進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充分利用全球資源,促進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大國的立國之本,在全球化背景下推進自主創新,要勇于和善于充分利用全球資源。要通過引進國外的人才、設備和管理,特別是繼續鼓勵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機構,開展更高水平的研發活動,充分發揮其“溢出效應”。要支持我國企業“走出去”,通過并購國外技術型企業或設立研發機構,就近利用國外研發資源,形成我國自主知識產權。

  保障海外資源供給,促進可持續發展。我國人均占有資源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對海外資源能源的依賴程度會進一步上升。保障海外資源的安全供給,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內容。要通過對外投資,掌控一定的海外資源能源開發權,獲取權益資源。要通過建立自貿區等多種手段改善與資源能源出口國的政治經濟關系,與之建立穩定的長期供應關系,避免現貨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的沖擊。要加強進口企業的協調,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大幅提高我國在資源能源價格談判中的話語權。要建立與完善跨境運輸通道,保障運輸安全。要大力引進先進的環保型技術與設備,大幅度推進節能降耗,促進可持續發展。

  積極穩妥擴大對外投資,培育中國的跨國公司。中國需要一大批自己的跨國公司,才能支撐我國的大國地位。過去30年,我國對外投資相對落后。目前,外匯儲備充裕,對外投資能力大幅度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具有開展跨國經營的內在要求。國家要大力扶持我國各類所有制的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培育國際品牌,建立國際營銷網絡,發展成為大型跨國公司。開展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為中小企業順利“走出去”提供平臺。

  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增強我國的全球影響力。大國要善于利用國際規則來維護本國利益,因此,我國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訂與修訂。推動多邊貿易談判的進程,維護自由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活動,加強與G8、OECD(經合組織)等發達國家集團和各類發展中國家集團的對話、交流與協商。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按照平等互惠、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原則,以周邊地區、資源富集地區、主要市場和戰略伙伴為重點,逐步構建全球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建立有利于我發展的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

  我們相信,只要真正按照十七大制定的正確路線,貫徹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中國的和平崛起就一定能夠實現。

  (中標題)消除抑制創業和就業的體制障礙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 周天勇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擴大消費,將由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轉變為消費、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并且,要鼓勵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我認為,擴大消費、增加就業、突破創業和就業的體制障礙是三個密切相關的方面,要互相聯系起來,制定和實施連動的政策措施。

  宏觀經濟穩定的關鍵是擴大消費

  中央之所以提出,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關鍵是要努力擴大國內需求,在于投資的不穩定性,消費薄弱使經濟運行的穩定性較差,加上政府行政管制主導的調控方式,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調控和發展方面的博弈,導致國民經濟運行一放投資和經濟就熱,一控投資和經濟就冷,形成惡性循環。

  創業和就業是擴大消費的主渠道

  中央之所以提出堅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其面臨的嚴峻形勢在于:2004年城鎮人口從業率從1990年的56.44%下降到了48.70%,其中,應當工作而沒能工作的勞動者約5000萬人,有2400萬人需要就業。擴大就業已經是黨和國家非常緊迫的的經濟和社會任務了。就業與消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二者的關系處理不當,就會形成就業與消費之間的惡性循環;如果我們大量地減少失業,積極地增加就業,就可以相應地擴大消費,改善投資與消費的比例。

  從目前經濟運行的情況看,宏觀經濟又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苗頭;從投資的資金來源看,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規模較大,而且因儲蓄傾向較高,形成了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一個不利因素。如果鼓勵居民將收入的一部分投資和開辦中小企業,可以通過更多的勞動者廣泛的就業實現社會分配公平和社會穩定、節省社會保障費用,又可以擴大消費的比例,還可以降低居民收入的儲蓄率,擴大其投資傾向,減少儲蓄供給,調動全社會投資,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因此,發展中小企業,擴大就業,增加消費在解決我國社會經濟諸問題方面將會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而就業、投資于中小企業,對于居民來講,是比存款和依靠國家救助保險得多和好得多的失業和養老保障。

  要突破抑制創業和就業的體制障礙

  中央之所以提出當前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消除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障礙,明年要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的突破,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因為目前的行政管理體制嚴重抑制著創業和就業的擴大。

  從世界各國的規律來看:許多國家勞動力的65—80%在自由職業、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中就業,一國企業的99.5%以上是微型和中小企業,平均人數是9—15人,而發達國家每千人擁有微型和中小企業的數量是45—55個。我們國家,只有53%的勞動力在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中就業,每千人擁有企業數量不到10個。就業如此嚴峻,主要原因是就業結構中:農村與城市結構中,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太多;國家供養與自我就業結構中,城鎮勞動力中國家供養的規模達到4500萬人,自收自支,收支兩條線、超收獎勵和罰款分成等體制供養的勞動力達1270萬人;企業規模結構中,大型企業在減人,而個體工商戶、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不足。因此,如果說失業危及中國未來的社會穩定的話,能穩定中國社會的出路只有一條,即黨和政府要用最大的政策努力來發展個體工商戶、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

  而在中國,導致中國就業日益嚴峻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各部門的亂收費、亂罰款、亂審批、亂許可。擴大就業,第一就要放寬注冊登記等體制和政策;其次,要改革財政體制,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考慮到就業問題越來越嚴峻,目前最為迫切的,我認為,是徹底解決嚴重抑制創業和就業的收費部分,對于工商、質檢、城管等影響創業和就業類的自收自養型收費,中央和各級財政要拿錢置換其自收自支或者收支兩條線體制補充經費,從根本上建立杜絕亂收費的制度和機制。

  (中標題)發展是手段,民生是目的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梅新育

  作為經濟管理部門的研究人員,對胡錦濤同志所作的十七大報告,我首先關注到了其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等三個方面的內容,而這部分內容、乃至整個十七大報告與中國共產黨此前路線的繼承和創新,又需要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探索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上來加以審視。

  科學發展觀首要的是發展,由于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長期性,發展必然是我國需要長期堅持的第一要務。但發展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增強國力、增進國民福利的手段,經濟發展的果實必須在全體國民中得到廣泛公正的分享,即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某些地方在“發展”旗號下肆無忌憚地損害群眾利益,甚至公開宣稱“誰影響XX發展一陣子,我影響他一輩子”(注:此語出自2004年湖南郴州嘉禾縣拆遷事件),那就完全顛倒了目標和手段的關系;而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堅持統籌兼顧。作為一種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對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社會建設起著導向作用,后兩者則是科學發展觀基本原則的具體化,而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又存在相輔相成關系。

  優化分配的前提是增加生產,社會建設的目標是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些都是經濟增長的成果,也只有通過經濟增長,才能不斷改善絕大多數國民教、得、醫、養、居的水平;而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不僅是經濟增長的目的,又將反過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增長。社會建設對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促進作用首先體現為保證經濟運行擺脫有效需求不足的約束。中國經濟失衡表現在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兩個方面,消費相對不足是內部失衡的病源,順差過高和由此而來的流動性過剩、資產市場泡沫橫飛等等問題,也可以追溯到國內消費不足上去,而社會建設正是克服消費不足所必需。

  人力資源是一切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建設對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長期促進作用正表現在為經濟社會全面持續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以孔子開門辦學有教無類為標志,中國在全世界最早建立了平民教育體系,這是中華文明歷久而不墜的關鍵之一。中國共產黨贏得政權之后,又投入巨大精力普及教育,為中國工業化和社會安定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礎,因為它給全體國民提供了一條最大限度擺脫家庭背景影響、依靠自身努力實現向上流動的途徑。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教育普及是中國經濟社會的重大優勢,而一度出現的教育事業指導思想偏差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安定的這個基礎構成了深刻的損害,社會建設就是要糾正這一偏差,而這一糾偏之舉也必定會贏得社會廣泛的支持。前兩年開始批評“教育產業化”的時候,我母親就很高興地對我說,他們二老和我們兄妹二人都享受到了社會主義的教育福利,沒有為接受高等教育花錢;看來以后自己的孫輩也可以不用承擔嚇死人的學費了。如果我這樣的家庭也有這樣的感受,那么中國絕大多數家庭對教育產業化看法如何、對推進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建設期待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擁有世界1/4人口的中國的任何進步都是對人類進步的重大貢獻,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中國發展的國際影響力還將與日俱增。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人類文明的任何探索如果沒有1/4人類的積極參與也就很難有太大實際意義,1/4人類思考、探索、實踐的結果又對全人類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啟示;由于中國是在沒有殖民擴張對外掠奪條件下實現了長足發展,中國的發展對整個人類探索發展之路也有著深遠的啟迪意義。

  (中標題)開拓區域統籌戰略的新境界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 楊開忠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超大型國家。歷史經驗反復證明,在我國凡謀大業者非重視區域不可。未來全球性競爭更趨激烈,區域更是像我國這樣的大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立足新世紀新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的歷史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區域統籌戰略。

  概括來講,《報告》從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高度特別強調了新世紀新階段區域統籌戰略的五個方面。

  首先,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1965年以來,中國沿海內地人均收入差距重新開始持續擴大;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之間的人均收入總體差距也轉入持續擴大,中國不同層次區劃體系的總體差距呈現全面擴大趨勢。目前,中國區域差距大于美、德等發達國家,也大于印尼等發展中國家,已經超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開始全面推行積極的縮小區域差距政策時的水平,而且還在趨于繼續擴大。面對如此形勢,我國必須把縮小區域發展差異作為區域統籌的戰略目標之一。但在如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方面,我們客觀分析,在市場經濟框架內沉著應對。《報告》在科學把握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發展規律和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必須注重兩個方面。一是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這就是要通過發揮市場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來促進各地要素價格和收入的均等化;二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就是要立足于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把政府對區域發展差距的干預集中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上。

  其次,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必須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這一總體戰略雖然“沒有傾斜”但并不等于沒有區域政策,而是意味著我國總體區域政策從以資源分配為目標的傳統范式向以增強各區域競爭力為目標的新范式的重大轉變。

  第三,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建立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是區域統籌的重大課題。《報告》在把握我國現階段區域協調互動機制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在健全全國統一市場機制方面提出,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在完善區域合作互助機制方面提出,鼓勵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在加強中央扶植機制方面,統籌推進落后地區發展、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的戰略需要,一方面,進一步明確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另一方面,更加鮮明提出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建立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人口和經濟活動無論是在城市層次上還是在更大范圍的區域層面上都表現出新一輪空間集聚,這使我國進入大都市化、城市群化和新一輪沿海化時代,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分布與組合的矛盾日益突出。《報告》在總結我國國土規劃的經驗、借鑒國外國土規劃和空間成長管制做法的基礎上,從協調人與自然空間矛盾的高度,第一次在我黨重要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這標志著我國將迅速建立健全主體功能區體制機制。

  第五,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大都市化、城市群化趨勢,《報告》在科學總結國內外城市化正反兩個方面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了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條道路的原則就是“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目標就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主體形態就是“城市群”。

  歡迎訂閱《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國外訂閱代號:W5372,訂閱電話010-65363436,更多訂閱信息請登陸:www.ceweekly.cn。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響或涉及到的板塊個股:
查看該分類所有股票行情行業個股行情一覽
【 新浪財經吧 】

我要評論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國有我一份力!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