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雪薇教授詳盡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 00:15 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 王露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理論研究專家陳雪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嶄新的國家制度、社會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向十七大全體代表作報告時強調說,“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這既是我們回顧歷史得出的寶貴經驗,更是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鮮明旗幟。 “黨的十七大強調這面旗幟問題,一是為完成今后歷史任務的需要,二是統一全黨思想的需要。”黨史理論研究專家陳雪薇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做出了具有理論創新的科學論斷: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進一步回答了要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十六大以前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擴展到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 黨史理論研究專家、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陳雪薇教授,為本報詳盡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內涵以及其創新、突破點。她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理論、實踐,更是一種國家制度、社會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層次 《21世紀》:十七大報告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了具體的闡述,它的歷史演變是怎樣的?這次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以往相比有什么創新點? 陳雪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早是1982年由鄧小平同志在十二大上提出的。在1987年的十三大上,我們在理論上、實踐上開始覺得中國的發展要走的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三大之所以能夠宣布我們找到這條道路,是因為有三個問題解決好了:一是正確判斷了中國的基本國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是解決了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是有了指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理論,這是第一次概括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輪廓。可是當時并沒有宣布這個道路的內涵。 1997年2月,鄧小平同志去世第二天,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和全國政協聯合發表了《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宣布小平同志領導的黨中央建立了兩大歷史功勛:一是撥亂反正,一是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這個文獻明確寫出了這條道路的內涵: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這個內涵對于我們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很重要。 這條道路的前提有三個基礎:一是鄧小平理論,二是黨的基本路線,三是黨的九項基本政策。胡錦濤同志的報告特別講改革開放,這是要害,也是中國的惟一發展動力,離開了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一切。 從1997年到2007年,黨中央總結這條道路經過了歷史的考驗:中國實現現代化沒有別的路可走,就是改革開放。現階段應該說這條路已經慢慢為全黨所認識,為人民所接受。 《21世紀》:在新的歷史坐標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內涵? 陳雪薇:我個人的看法起碼有三個層次: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一個科學理論,它以科學社會主義為基本原理,從中國國情的實際出發,是兩者結合起來產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理論。 二、它不僅是一個理論,還是指導全黨、全國人民鞏固、發展社會主義的實踐。如同當年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樣,他們親自領導工人運動,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所以這條道路是在實踐中形成的。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只是理論、實踐,更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這是很實在,有具體形態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創造。 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內涵需要把握兩點:一是不能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社會主義,二是不能離開中國的實際。 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 《21世紀》:從“6·25”講話到十七大報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被強調是我們進步發展的一面旗幟,如何理解這個“旗幟”問題?背景是怎樣的? 陳雪薇:這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闡述和強調是有針對性的,今天報告的主題就是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旗幟”這個詞比較形象,也可以說是靈魂、理論和道路,或者說國家制度、社會制度。 我們在新世紀面臨許多新的復雜的任務:今后13年要完成工業化,實現小康社會,實際是中國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從農業社會變成工業社會,第二次是從工業社會變成信息社會。我們走到2020年是走入第一步,2020-2050年是走入第二步,這對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大國來說,完成這個任務比以前艱巨得多。 十七大強調這面旗幟問題,一是為完成今后歷史任務的需要,二是統一全黨思想的需要。要統一全黨思想,就必須把這個東西說透,尤其把它的地位、作用說透。 《21世紀》: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組成? 陳雪薇:鄧小平同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但理論并不是到此為止,往后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將不斷充實、豐富和完善它。 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很長,遇到的問題千差萬別,中國共產黨有這個能力,也善于把馬列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并形成自己的理論和經驗,不斷豐富整個指導思想。 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如胡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的:它是涵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和諧社會的建設是長遠目標 《21世紀》: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布局從“三位一體”擴展到“四位一體”,也就是說加上了“社會建設”這個命題? 陳雪薇:應該說,開端是“非典”事件,十六大之后共產黨人從“非典”這個嚴重的突發公共事件中意識到社會建設的極度重要性,光搞經濟建設不行。從這個時候開始,衛生、住房、教育等民生問題都被擺到突出地位。 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各種社會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因此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這四方面的建設應該同時推進,經濟建設仍然是中心,為其余三大建設提供物質基礎。 關于社會建設,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表達得很清晰: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和諧社會的建設,是長遠目標。而近期目標就是報告中提到的,以解決關系民生切身利益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現在發展的兩大艱巨問題是:經濟、文化仍然落后,社會公平、正義沒有全部實現,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不成熟。這都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