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3日 03:40 金融時報
記者 周劍初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繼續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經濟發展實力明顯增強,城市建設與管理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強勁推動力。 城市化與市場經濟相互促進 城市化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經歷的發展階段,也是全球性的社會現象。這種現象突出表現為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化與聚集,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幾乎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但經濟因素對城市化的影響是最根本的、具有決定性的。反過來,城市化也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廣泛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城市是市場經濟的堅強堡壘,城市化過程就是市場經濟體制大發展的過程。城市的最大特點是“市”,即市場,有城市就有市場,城市發展到什么程度,市場就發育到什么程度。縱觀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市場經濟最早就是在城市工商業中產生、發展、壯大的,然后向其他領域進軍,農村和農業是市場經濟最后征服和占領的陣地。可以說,城市經濟的發展有賴于城市化過程的積極推進,沒有城市化的強力驅動,就沒有市場經濟的大發展。當然,市場經濟發育和城市化過程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為城市化提供了契機和原動力。正是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的調節和引導,促使社會經濟資源向城市區域流動,從而促進了城市化進程。 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中心城市可以說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是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帶的母體。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重視城市化的進程,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發揮城市在經濟中的帶動作用,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在城市發展中要特別注意地區經濟發展中起源頭作用的中心城市的發展,而要發展建設好中心城市,首先就要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概括來說,市場經濟體制對中心城市建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市場經濟體制的資源配置功能使城市集聚性大大增強,為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次,市場經濟的主體性要求和競爭性原則使城市政府的城市意識大大增強,在城市建設中勇于開拓創新,最終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龍頭的城市群。再次,市場經濟的開放性特征使中心城市產生強大的輻射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 農業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多數,“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和實現現代化的一大瓶頸。城市化是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通過城市化,可以實現人口、土地等資源的合理配置,并取得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因此,從實際出發,我國的城市化應著眼于解決“三農”問題,正確處理人口與土地的關系,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切實促進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目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全國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成“國際大都市”,不少 統籌城鄉土地管理,完善土地市場。在農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土地征用補償標準低,這都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應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改進當前農村的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實現城鄉土地一體化管理。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和政策,確保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收益等權利,充分保證農民利益。健全和完善農村土地市場,積極探索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形式,規范農村土地轉讓、交換等制度,促使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 培育和完善統一的城鄉勞動力市場,統籌城鄉就業。實現城鄉勞動力市場統一管理,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就業的社會管理成本,減少農民進城就業的成本,從而促進全國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應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勞動力市場的管理機制,清理對農民進城就業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亂收費問題,為農民進城擇業提供最大限度的幫助和支持。 我國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 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發展動力逐步由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全國城鎮人口5.77億,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城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得到了合理調控。2006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4582億元、67088億元和60601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46.5%、110%、110%。2006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結構比重為3.5∶50.7∶45.8,與2002年相比,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1.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3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產業在城市迅速發展。目前各大中城市已基本完成了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初創階段的主要任務,初步建立了適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經營管理體制和市場推進機制,奠定了產業發展基礎,比較明顯地體現了創新資源的聚集優勢。一批有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正在成長壯大,大量科技成果在高新區實現了產業化,具有自主 各大城市群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使我國城市發展體系逐漸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別是以大城市發展為代表的、城市區域空間為主體發展的新格局日益顯現,一些區域具有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已經達到了較高的城市化水平,形成了城市發展相對集中的城市群。除原有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環渤海城市群外,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也開始發揮作用。 各城市紛紛加大改善投資環境的力度,擴大吸引外資的綜合優勢,為吸引更多優質外資創造了有利的條件。2006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新簽外資項目數30024個,項目金額133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730億美元,分別是2002年的1.3倍、1.7倍和1.5倍。 統計顯示,2006年我國城市總數為661個,其中地級及以上城市287個。黨的十六大以來,這些城市建設迅猛發展,交通設施日趨完善,郵電通訊業發展迅速,綠色環保的城市生活環境正在逐步形成。同時,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市社會公共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城市教育文化體育娛樂事業健康向上發展,社會治安狀況良好,市民居住安全感增強。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