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央行擬設外匯資本金下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 22:01 經濟觀察報
程志云 歐陽小紅 商業銀行近兩年大量結匯的外匯資本金,很可能將要重新買回一部分。 近日,在央行召開的一次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央行行長助理易綱表示,央行、國家外管局經過反復研究,并與中國銀監會充分溝通,制定了對銀行實施外匯綜合頭寸管理的方案,并有望于近期實施。 根據最新的方案,外匯管理部門將根據銀行最低外匯資本金規模核定下限,要求銀行持有的外匯資金必須滿足下限要求。 央行認為,商業銀行為了規避外匯敞口風險大量將外幣資本金結匯,長期來看資產負債結構中的貨幣錯配現象逐漸顯現。不過商業銀行擔心,短期內人民幣升值預期依然明顯,持有大量外幣將面臨匯率風險。 外匯敞口風險 早在2002年04月,央行就曾經發布《關于中資商業銀行購匯補充外匯資本金的通知》,規定凡具有外匯業務經營資格的商業銀行,在具備健全的內控機制和完善的操作規程的條件下,可根據自身外匯總資產規模向人民銀行申請購匯補充外匯資本金。 2002年7月起,該條款進一步擴大到允許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購匯沖抵信用證墊款。 數據顯示,從2001年四季度到2002年底,共安排中資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此類購匯近400億美元。 但2005年匯改以后,伴隨著人民幣逐步升值,注資和海外上市帶來的外幣資產所形成的風險敞口,成為各家商業銀行新的憂慮。 數據顯示,匯改以來截至2007年7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9.279%。為了規避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匯率風險,國有商業銀行對外匯資本金已經進行了一系列套期保值和結匯動作。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平曾經公開表示,匯金注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3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外匯資本金,其匯率風險已通過期權交易安排對沖。 3家商業銀行每年支付初始協議金額1%的期權費,匯金則承諾從2007年1月1日起按1美元兌人民幣8.2769元的約定價格從這3家銀行買入美元。 根據最新的中行2007年中報中顯示,中行于2005年與匯金簽署了一份外幣期權合同,名義本金為180億美元,對因注資引起的外匯敞口進行了經濟套期保值。 該期權從2007年1月起分12期執行,執行日為每月月初。截至2007年6月30日,該期權已執行6期,名義本金共計90億美元。此外,自資產負債表日(6月30日)至本財務報告日(8月23日)止,中行又執行兩筆與匯金進行的外匯期權交易,名義金額30億美元。 中行還披露,中行外匯凈敞口已經由2006年底的157億美元下降到2007年6月底的40億美元。 工商銀行的報表顯示,工行已于2007年3月末之前完成全部IPO募集外匯資金的結匯以及掉期交易。上半年還對2006年度外匯利潤進行結匯。 貨幣錯配風險 但是,伴隨著商業銀行的單邊操作,另一種風險浮上水面。央行在2007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商業銀行需要高度重視貨幣錯配潛藏的風險。 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6月末,金融機構外匯資產為4989.3億美元,但外匯實收資本僅為127.6億美元,外匯實收資本與外匯資產之比僅為2.56%。 此外,今年以來商業銀行柜臺遠期凈結匯增長迅速,特別是1年以上的超遠期結匯增長突出。銀行借入外匯資金的期限普遍較短,與柜臺遠期結匯的期限明顯錯配。 易綱認為,與經營人民幣業務一樣,銀行經營外匯業務也需要提供資本保障并彌補損失,因此銀行有保留相應規模外匯形態資本金的客觀需要,以防范可能突然出現匯兌風險。 2005年匯改后,銀行在匯率風險管理中較多關注人民幣升值的風險,忽視了人民幣雙向浮動的風險,普遍將其外匯資本金大量結匯,部分銀行甚至已經沒有外匯資本金,存在比較突出的貨幣錯配問題。易綱在講話中表示,這不僅弱化了銀行經營外匯業務的資本保障能力,也明顯增大了國內外匯供給壓力。為防范銀行個體風險和銀行系統性風險,有必要要求銀行持有合理、充足規模的外匯資金。 目前,企業和居民更愿意持有外匯債權而不愿持有外匯資產,這使得銀行在外匯存款減少的同時外匯貸款卻在增長,銀行面臨的外匯資金流動性方面的風險也就逐漸顯露。 再者,對于兩地上市的銀行而言,境外股東的分紅仍需用外匯支付,從而也面臨一定的匯率風險。 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將處于波動當中。美國次按危機出現后,全球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風險也顯著上升。大量資本出于安全考慮開始回流美國市場,這已經導致次按危機初期美元的短期升值,隨著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深化,人民幣彈性也將不斷增強。 一位商業銀行資金部人士認為,外匯風險敞口與貨幣錯配的問題實際上是銀行長期與短期利益上的沖突。 兩難選擇 事實上,面臨兩難的不僅是商業銀行,該政策是否最終能夠出臺各政策層之間也存在諸多分歧。 一位國家外管局人士說,該政策的出臺至今尚未有定論。外匯頭寸管理自去年調整管理方式(改為銀行外匯頭寸管理實行權責發生制)后,頭寸管理政策近期并沒有太多的變化。 但該人士說,實施此政策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至少能解決銀行外匯運營資金的問題,間接緩解貿易順差;從銀行經營角度來看,增加外匯流動性亦有一定的好處;從政策角度講,央行是希望銀行自身增強匯率風險控制能力,并且多做一些準備,適應利率和匯率的變化。 央行今年5月初已經發出通知,將外匯存款準備金率自4%上調至5%。該人士稱,新的《外匯綜合頭寸管理方案》將就商業銀行可能出現的匯兌損失等問題進行周密的考慮和安排。 而一位銀監會人士則表示,央行此舉主要目的或許還是基于人民幣升值預期下通過銀行大規模購匯來對沖過快的外匯儲備增長。 但他認為,央行不應該干預銀行的幣種配置結構,否則會使銀行出現很多問題。“這等于是銀行將本來自身可以對沖的風險套在了自己身上。”他說。 從國際運作模式上看,貨幣配置與資本金沒有關系,而與資產負債結構有關。譬如,若有日元貸款則需要日元存款,從而保障貸款,但并非說有日元存款、貸款還需要日元的準備金。 而控制銀行外匯頭寸則沒有任何必要。他認為,應該給銀行足夠的市場化方法去管理其貸幣風險。“畢竟中央銀行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貸款規模,而非調節貨幣幣種錯配問題。”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