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財富效應分流:改變保障與理財中的角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 02:30 金融時報
記者 方華 當資本市場處于繁榮期,基于企業“做大管理資產規模”的動因,資本市場財富效應分流影響的客觀存在,勢必會在短期內影響到企業的產品策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保險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依然在于其獨有的保障功能,不可替代。 “在技術上發揮風險管理與長期資產負債管理的優勢,在業務上堅持保障型與長期儲蓄型相結合、加大保障成分,在結構調整方向上堅持短期變長期、躉繳變期繳。”不久前,保監會主席助理陳文輝對壽險企業指明了這三個方向,希望以此發揮壽險業的核心競爭力。 顯然,根據監管層的思路,壽險產品仍然有待于加強其保障功能,而非一味求快和上規模,更不能以壽險產品的理財功能作為突出賣點來引導消費需求。 但多家壽險企業高管透露,隨利率上升、壽險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資本市場財富效應導致基金等其他理財產品熱銷對壽險業務產生的分流作用,哪一家企業都不能忽略體現在“規模”上的數字變化。 據國泰君安針對中國人壽2007年中期業績給出的分析報告顯示,隨利率繼續上升和給付高峰出現,以傳統險和分紅險為主要產品的中國人壽,今年上半年其保費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從市場份額看,從2006年上半年的49.40%降至今年上半年的46.86%。“保費增速下降趨勢的扭轉,寄希于投資連結險等新產品的推出和保險產品定價利率的放開。”報告如是認為。 當然,報告同時指出,盡管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壽保費總體增長速度在放緩,但內含價值較高的首年期繳保費增長了23.9%,首年期繳保費占長期傳統型保險合同首年保費的93.3%,若從新業務保費收入來看,首年期繳保費從去年同期的20%上升到22%,期繳保費在總保費中的比例也從去年同期的13%上升到15%,上升了2個百分點。“業務結構改善,期繳比例上升。”報告給出如是結論。 正如中國人壽董事長楊超所言,“中國人壽有自己的產品策略。”自1996年分業經營后,中國人壽將產品發展策略定位于風險保障型產品為主,今年再度明確以分紅險為主打業務的定位。不可否認,對企業而言,這款對穩定業務發展有好處的產品,本身會隨投資收益提高帶來分紅的提高,更不致于因利率調整形成較大沖擊。 “產品是表面的,產品的背后關系到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實力,壽險產品利潤來自三個方面,死差、費差和利差,從分紅產品來看,這三差都能賺得到。”今年9月,時任中國人壽副總裁的萬峰指出,萬能險也罷,投連險也罷,基本上屬于理財型產品,所謂死差和利差,百分百給投保人,公司能賺到的只是費差。 的確,企業之間保費規模的排名未必代表壽險產品盈利能力的表現。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和資本市場高度相關聯的投資型業務,很可能因為資本市場變化導致公司業務出現起伏,不利于其持續穩定發展。因此不難理解,占據國內壽險市場半壁江山的中國人壽,首先希望在穩定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業務結構的優化。 一段時間以來,面對消費者投資理財熱的持續升溫,保險企業不約而同地把投資理財產品作為搶占市場份額、壯大管理資產規模、抵御利率風險的重要籌碼,這自然有其戰略意圖,其中“做大管理資產規模”是一個尤其關鍵的因素。 “資本運作能力是保險公司未來獲得勝出的關鍵。”招商證券分析師羅毅在其關于保險行業2007年三季度的策略報告中指出,保險公司當前低成本資金規模龐大,整個保險業的總資產在今年6月份已經突破2.38萬億元(其中中國人壽資產超過1萬億元),但投資渠道依然相對較窄。比如和發達國家相比,保險公司持股市值占比仍然過低,在資本市場繁榮期,保險公司必然加強資本運作力度。 “資本運作能力的關鍵并不是來自于二級市場的買賣差價,更重要的是來源于一級市場的超額回報。”羅毅指出,當前A股上市的平均首日漲幅超過200%,如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可通過資源優勢獲得戰略入股及增發機會,超額回報會非常可觀。他預期,未來兩者的資本運作力度與深度,都可得到“很大的拓展”。 事實上,不僅僅是國壽與平安這樣的“保險大鱷”,很多大大小小的保險企業都在緊盯資本運作的機遇。他們同樣非常地清楚,抓住資本運作機遇,做大管理資產規模,離不開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產品,否則,資本運作只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承保業務、投資業務這兩個“輪子”能否協同運轉,將成為企業能否贏得未來生存空間的命脈。 因此不難理解,當資本市場處于繁榮期,基于企業“做大管理資產規模”的動因,資本市場財富效應分流影響的客觀存在,勢必會在短期內影響到企業的產品策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保險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依然在于其獨有的保障功能,不可替代。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