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剛剛結束了他為期四天的中國之行,在訪華期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了保爾森,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與保爾森進行了今年以來的第三次會談,對于大家關心的人民幣匯率問題,中美兩國代表也交換了意見。
保爾森:如果人民幣能進一步升值則會更好
當然,引發保爾森效應的,并不是保爾森個人,而是中美兩國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所顯示的態度。一周之前,正當保爾森準備第四次來華訪問的時候,美國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以20票贊成1票反對,高票通過了《2007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規定如果一個國家貨幣的匯率/在被認定為有“根本性偏差”后/未進行重估,可以對該國實施反傾銷懲罰。明眼人都看的出來,這項法案實際上正是沖著中國來的,它的通過/既給保爾森的這次中國行帶來了壓力,也給了他一把向人民幣匯率施壓的尚方寶劍。
記者:“部長先生您好,歡迎來到我們的節目,我們注意到自2005年人民幣匯改至今,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7%,這樣的幅度是你理想中的水平嗎?”
保爾森:“首先我的確承認人民幣自2005年7月以來已經升值超過7%,雖然我很高興看到人民幣升值,但是我個人認為,如果人民幣的升值再快一點的話會更有利于中國以及全世界的經濟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經濟力量,而且中國的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已經融入到世界經濟之中,但是人民幣還并非為市場所驅動的,我知道要實現這一點還是需要一些時間的,但我認為從短期來講,如果人民幣能進一步升值則會更好,如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人民幣的升值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記者:“那您認為究竟什么樣的匯率水平是合適的?”
保爾森:“我想對于我來說,對這個問題進行推測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我想我要說的唯一的一點是,如果人民幣升值再快一些,我認為這會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使經濟發展呈現更為均衡的態勢,也可以幫助那些相關經濟部門,更有利的去利用監管政策對經濟進行管理,更容易地控制通貨膨脹問題,并且可以減少不穩定帶來的風險,我再次重申,我知道要使貨幣以市場為導向需要一些時間,但是從中期來講,我注意到你們已經在進行改革,人民幣也已經有所升值,我真的想了解,究竟是什么阻礙了人民幣的升值,有沒有一些證據可以顯示人民幣的升值受到了阻礙,我覺得如果中國能夠更快的使它的貨幣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這樣會更好。”
記者:“請問這樣的答案是來自美國政府還是出自您本人?”
保爾森:“我想說的是,美國政府包括我與之打過交道的其他所有國家都認為,應該讓貨幣反映出由市場所驅動的市場價值是比較好的,我想,當然我們也都承認,中國想要達到這一點還是需要時間的,實際上我還是很贊同,你們現在在貨幣問題上所做的努力的,我只是想說,如果人民幣能更好的反映出其所在的市場,這是最符合中國的利益的,因為隨著中國的經濟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復雜,同時運用市場和行政手段去管理經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人民幣升值為企業帶來的壓力
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承認,中國政府在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上付出了不少努力,他也同意這樣的改革還需要時間,在他看來,如果人民幣匯率能夠真實反映出人民幣的市場價值的話,這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是有益的,但是,眼下對國內從事出口貿易的很多企業來說,他們感受更多的,還是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壓力。
在與記者的交流中,保爾森始終向記者傳達了這樣的一個信息,那就是人民幣的升值不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任何不利的因素,但客觀的說,現實情況是,有一些普通的中國企業,已經實實在在地受到了感受到了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影響。
浙江華鴻控股集團是一家以生產相框鏡框為主的民營企業,他們生產的畫框、像框等產品,80%以上出口到美國、歐洲、中東等國家和地區。
浙江義烏市華鴻控股集團董事長龔品忠:“半年里面匯率升漲了多少,人民幣升值了多少,很可能已經3個點去了,甚至4個點,就等于100萬美元的東西,你可能要損失三到四萬美元。”
實際上記者調查發現,在浙江、江蘇這樣的出口大省,基本上所有的出口企業,都承受著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壓力。
浙江義烏市夢娜襪業董事長宗谷音:“他本身的獲利空間就很少,你獲利空間也很少,如果人民幣升值,那么他也沒有空間了,那么結果就是沒有訂單了。”
蘇州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減少了我們的收入,假如再進一步升值的話,可能我們的利潤空間會更加的被壓縮。”
那么,對于中國企業由于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這些現實困境,保爾森又會作何評價呢?
記者:“正如您所說的,中國的確會在某些方面受益于匯改,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也有大量的受到人民幣升值影響的,中國出口型企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中部分企業甚至面臨著破產、倒閉的危險,您對此又作何評價呢?”
保爾森:“如果你要問我對中國出口商的影響,在這里我要說的是,人民幣確實是在升值,但我沒有看到人民幣的升值對中國的經濟和出口商帶來任何不利的影響,我認為如果貨幣能夠更好的反映經濟的基本要素,會帶來更高質量的出口,中國現在出口的大部分產品都是低附加值的,都是在中國組裝的,產品的零部件都是從亞洲其他國家進口的,但是我認為,如果中國經濟想進一步發展,想要開發高價值的產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擺在你們面前的道路就是讓你們的貨幣真正以市場為導向,而且在過去一年間,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已經提高了,我再次強調,唯一的不同只是時機問題,我早就應該提到這一點了,這里我想說的是,人民幣的升值已經帶來一些好處了,但是如果說升值的速度能夠加速的話,會更有利于中國和所有中國人民。”
保爾森反復強調,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他與中國方面存在的唯一分歧就是改革的速度問題,那么對于保爾森所講的,進一步加速人民幣升值將更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的觀點,中國企業家們又會有怎樣的看法呢?
浙江義烏市貝克曼集團龔新翼:“按照美元一年匯率上升3%來說的話,我們每年的出口有2億5千萬左右,這樣算起來的話一年就要七、八百萬,如果我們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去規避,那么企業很難承擔得了。”
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會員、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我們國家又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我認為最值得欣賞的政策就是,人民幣匯率升值,不能一步到位,如果一下子升值20%,中國的企業真要倒下一大片,雖然我們可以換代升級,不是一夜之間能辦到的,所以中國政府保護我們,讓我們慢慢慢慢,你趕快趕,趕快趕,催我們,然后給我們一定的時間,這個時間鍛煉之后,我已經具備這種能力了。”
實際上,除了保爾森之外,歷任美國財長都在不同場合表示過,希望看到人民幣升值,那么匯率究竟有多重要,它又是為何總是被提起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我覺得兩句話,第一匯率很重要,第二匯率不是唯一重要,我們說匯率和國內貨幣等等,就是一個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受制于并決定于實體經濟的,國際分工怎么樣?勞動力成本怎么樣?資源稟賦怎么樣?都是很重要的,決定各國關系的因素,美國人夸大了這個因素,每一次他拿這個說事,背后是想交換其他的條件,所以我們中國人對于美國人,對人民幣匯率的壓力,應該放寬心態,應當認清本質,徐徐應對。”
在人民幣匯率改革問題上,中國政府一貫強調,匯改只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而決不會屈從于外界壓力,中國的匯率改革是中國的主權問題,針對美國在匯率問題上對中國的屢次施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6月1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曾表示:
秦剛:“我們也希望,美方美國國會的議任,能夠從戰略的高度,能夠認識中美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意義,能夠妥善地處理兩國經貿關系中,出現的一些摩擦,不要把經貿問題政治化,更不要通過施壓的辦法來尋求問題的解決。”
在談到人民幣匯率問題時,秦剛表示,中國施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人民幣匯率制度,中國已經對人民幣匯率形成的機制進行改革,今后改革的方向是要使人民幣匯率更好的反應市場變化的客觀規律。
老百姓面臨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困難
對我們大部分老百姓來說,人民幣升值并沒有太明顯的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有專家說,人民幣升值已經給中國消費者帶來好處,比如,我們可以買到更便宜的外國商品,我們各種資產的價格都在增值,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也有一些中國老百姓因為人民幣升值而面臨著新的困難。
記者:“您到訪中國已經超過七十次了,并且還去過許多農村地區,實際上現階段有許多農村的老百姓到城里打工,而他們中就有很多人就職于出口型企業,所以人民幣的升值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收入水平及就業狀況,對此您有何評價。”
保爾森:“我想說的是全中國都會從均衡的經濟發展中受益,我相信,那些能夠更好的反映市場基本要素的貨幣,能夠使貨幣市場更加強勁,而更加強勁的 資本市場又會提高儲蓄的回報率,正像我所說的,會使整個國家更容易實現均衡的,經濟發展過去這么多年,我們看到像中國這么巨大復雜的一個經濟體,一方面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領域,已經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但另一方面卻由于沒有相關的貨幣市場原則而獨立于世界其他的主要經濟體,這是不常見,也是很難出現的情況,我再次重申,我所說的這些問題和任何一位中國經濟領導人要說的都是一致的,現在我們需要談的只是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和時機問題。”
半小時觀察
從對保爾森的訪談里,我們能感受到一種變化。如果說,以前美國政府最關心中國經濟的增長率是多少?那么,現在美國方面會更加關心,中國經濟究竟會對全球產生什么影響?當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有可能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時候,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人民幣匯率的問題。
保爾森作為美國財政部長,他的觀點無疑代表了美國政府的基本看法。不過,我想就在中美兩國政府加強交流和溝通的時候,國內的很多企業也不能袖手旁觀。這些年來,依靠相對低成本的“中國制造”,我們拿下了一個個世界第一,“廉價”成了中國商品打開海外市場的敲門磚。但這樣的增長,并沒有換回來核心技術,也沒有占據海外的銷售渠道。最有價值的資源仍然在人家手里,我們目前擁有的只是“世界工廠”,還不是“世界市場”。
匯率改革,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生存壓力,短期內還無法避免。相信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會逐步順應新的環境,自覺地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尋找更廣闊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