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2日報道 港媒稱,即將召開的2016年兩會將審議通過“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期間(2016年至2020年),中國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在接受該報專訪時認為,中國其實已提前實現了小康,2020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達到1.2萬至1.3萬美元,屆時,中國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中產社會。而從2020年起,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引領者,開始新的100年。
據香港《明報》網站3月1日報道,62歲的胡鞍鋼是中國國情研究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他曾在耶魯大學做訪問學者,2012年成為清華國情研究院首任院長。他的中英文新作《超級中國》(Super China)去年在中美兩國同時出版。他在書中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及新型超級大國。
報道稱,胡鞍鋼日前在北京接受香港《明報》專訪時表示,“十三五”規劃雖具“戰略性決斷性”,但中國早已提前實現了小康。他透露,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在提出2020年實現小康目標時,只籠統地提出GDP翻兩番的目標,但有3個重要指標當時未寫入報告,一是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相當于當時中等國家平均收入水平;二是城鎮化率要達到50%以上;三是農業就業人數比例降至30%左右,還有一個就是消除貧困人口。
結果,去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8000美元,去年底李克強總理宣布2020年將達到1.2萬美元;城鎮化率已達到56.1%,城鎮常住人口達7.7億;農業就業人數比例已降至29%;至于貧困人口,按2002年的每日支出不足1美元的標準來看已全部脫貧,但現在標準提高一倍,到2020年也將全部消除。
胡鞍鋼說,從嚴格意義上看,到2020年中國就不光是世界最大的小康社會,而是世界最大的中產社會。這是所有國家包括中國自己都沒有想到的,也一時難以適應。現在有關國人走出國門后的很多負面新聞都是因為這種“不適應”而造成的。
他解釋道,從3000美元到1.2萬美元,再乘以14億人口,這當中的落差可謂天文數字,“如果現在你還按2020年中國人均GDP3000美元來設計應對,還能適應嗎?當然不能了”。
報道稱,他以中國去年的旅游產業爆炸式增長為例。去年中國的國內旅游人次達到41億,境外(包括港澳臺)旅游達到1.2億人次;今年農歷新年的7天假期又有600多萬人次出國旅游。
預計到2020年國內旅游人次將達65億,出境游至少達1.7億人次,若外國能進一步落實簽證便利化,不排除達到兩億人次。
胡鞍鋼說:“現在的問題是全球有沒有那么多酒店和交通、旅游配套。香港的問題也是未做好準備。現在全球準備得最好的是美國,美國已給中國游客發出10年有效簽證,澳大利亞、加拿大和韓國也會仿效。本來香港在這方面有最大的天時地利,但未好好利用,十分可惜。”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胡鞍鋼
【延伸閱讀】 銳意推進改革 決勝全面小康——兩會時間看“中國決心”
江西國道貴金屬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霞在展示她領到的南昌市首張“三證合一”營業執照和副本(2015年3月26日攝)。兩年多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18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完成261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成果785項。隨著一項項改革措施密集出臺,全面深化改革潮掀浪涌,奏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強音。 新華社記者陳子夏攝
在寧夏銀川市民大廳,玻璃展示柜內存放著被封存的59枚原審批公章(2月24日攝)。兩年多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18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完成261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成果785項。隨著一項項改革措施密集出臺,全面深化改革潮掀浪涌,奏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強音。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五里坪村,當地農戶在一個屬于精準扶貧項目的養雞場內分揀雞蛋(2015年11月15日攝)。兩年多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18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完成261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成果785項。隨著一項項改革措施密集出臺,全面深化改革潮掀浪涌,奏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強音。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展示領到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2015年7月8日攝)。兩年多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18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完成261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成果785項。隨著一項項改革措施密集出臺,全面深化改革潮掀浪涌,奏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強音。 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一艘小船從一個種滿油菜花的小島邊經過(2015年3月29日攝)。這個小島原本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塘棲鎮丁山河村村民養豬的地方,為了美化村落,減少污染,被改成油菜地。兩年多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18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完成261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成果785項。隨著一項項改革措施密集出臺,全面深化改革潮掀浪涌,奏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強音。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2016-02-28 20:32:01)
【延伸閱讀】胡鞍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需發動“三大戰役”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馬海燕)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27日在北京表示,要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發動“三大戰役”:向極端貧困宣戰、向污染宣戰、創新戰役,為中國長期中高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胡鞍鋼當日帶著他的新書《中國:決勝百年目標》與讀者見面。該書主要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進行深入分析,包括如何評價“十二五”時期,如何認識“十三五”時期的定位和目標,歸納國家發展重大基礎設施、重大工程項目等。
胡鞍鋼所說的“三大戰役”,第一大戰役是向極端貧困宣戰,到2020年消除國家貧困人口;第二大戰役是向污染宣戰,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與經濟增長、城市化進程徹底脫鉤;第三大戰役是創新戰役,為中國長期中高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胡鞍鋼說,《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就要求“十三五”時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保持在6.5%至7%之間,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同步。若按2015年不變價格計算,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從2015年的2.2萬元人民幣上升至2020年的3至3.1萬元。
胡鞍鋼說,中共新一屆領導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也是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途徑,成為五年規劃設計中的突破。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切實貫徹這五大發展理念,必須厘清到時間節點,明確破解難題的途徑和辦法。(完)
(2016-02-27 23:21:01)
【延伸閱讀】港媒:世界欲借兩會“窺視”中國經濟發展動向
參考消息網2月25日報道 港媒稱,全世界將對全國人大會議拭目以待,探尋今年經濟發展的基調和方向。
據香港《南華早報》2月24日報道,內地經濟放緩的最新證據引發了官員們將通過加大流動性并放松信貸來推動增長和避免硬著陸的猜測。而如果他們這么做了,又會引發影響結構改革、加大企業債務負擔以及銀行系統遭受損失等方面的擔憂。情況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取決于你聽從哪個經濟學家的意見。毫無疑問,人們眼下都在關注政策,看決策者如何平衡短期政治目標和長期風險。
報道稱,經濟和波動市場的穩定似乎是重中之重。1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2.51萬億元,各部門最近公布了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新指導意見,央行決定原則上每個工作日均開展公開市場操作,所有這些都表明了這一點。央行正在為銀行系統打開流動性開關,其規模堪比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采取的刺激措施。
報道稱,短期來看,這或許表明中國不會給全球經濟添麻煩。有專家稱,中國政府在解決增長放緩問題上如此堅定,或許最終會超出目標。但結果是它會陷入兩難,因為放松的政策可能會導致最重要的改革進程脫軌。
這違背了去杠桿和逐步淘汰老舊設施的目標。但由于依然存在硬著陸危險以及金融危機風險加劇,中國政府仍在發出明確信號,表示不會允許最壞情況出現。
理論上,如果增長回彈,債務就能得以償還,但如果沒有改革,這就可能成為問題。決策者必須十分了解用長期改革換短期穩定的風險。但他們似乎會格外警惕地確保6.5%的增長底線。
報道稱,在下月的“兩會”召開前,中國領導人正在與不同部門協商政府工作報告的最終內容。全世界將對全國人大會議拭目以待,探尋今年經濟發展的基調和方向。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中國央行
(2016-02-25 09:38:00)
【延伸閱讀】臺報:大陸力挺農村創富 完成全面小康最后一塊拼圖
資料圖:在廣西柳江縣土博鎮二中,學生和家長用木頭臨時搭建的洗澡房。 朱柳融 攝
視頻:阿里將投入超百億建農村淘寶 促人才返鄉就業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2月23日電 臺灣《旺報》23日社評稱,大陸“十三五規劃”今年開局實行,目標鎖定5年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農村經濟的大幅優化及提升是重頭大戲。建議大陸采取突破性辦法,來力挺農村創富,以完成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最后一塊拼圖。
文章摘編如下:
中共中央去年11月發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以濃墨重彩列出了推動農村(及農民和農業)經濟發展方針,包括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實施脫貧攻堅工程諸要項;其并詳細說明,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并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等。
長期以來,農村一直是大陸經濟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貧窮人口集中處所。近年大陸政府積極采取幫扶農村舉措,以期縮短城鄉經濟差距,迄今已有一定成果。譬如,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年增率達7.5%,顯著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年增6.6%,也高于去年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之年增率6.9%;這表示農村正以較快速度脫貧求富。
但若以絕對數字來看,當前大陸城鄉居民收入仍有懸殊落差;即去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3.1萬元(人民幣,下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1.1萬元,而不分城鄉的全國居民人均收入則為2.2萬元。相較之下,發現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僅為城鎮居民的1/3多一些,也只是全國平均數的一半。
如此的對比顯示,大陸農村“奔小康”,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而由于大陸政府已設定5年期限,要達成全面小康目標,時間很緊迫,所以農村居民收入勢必要加速提升,以免耽誤全面小康之達標;這就需要政府祭出有力的政策性手段,來帶動并力挺“農村創富”活動。
那么,大陸政府該從何處下手,才能切中要害呢?我們觀察到,“土地財富”開發,是政府手中的“政策王牌”,因其最能迅速創造農村新財源,并通過農村集體經濟機制,而普遍惠及農村居民(主體是農民)。具體地說,就是在守住“全國18億畝基本農田”底線前提下,盡量開放農村土地投入工商用途,以吸引城鎮資本流入農村。一旦有大量資本流入,農村當然能加速致富。
大陸農村土地是“集體所有制”,土地種類主要是農民承包耕作的農地,及農民蓋房居住的“宅基地”;近年大陸政府漸次推動農村土地“確權”,即確認個別農民的農地承包權及宅基地使用權,并分別發給權利證書,然后,允許農民憑該權利證書,作抵押貸款,或流轉地權,但流轉對象之土地用途,仍限于農用。
為加速農村創富,大陸政府不妨授權各地農村集體的領導層(村委會),在不減損基本農田數量前提下,得以統籌劃出部分地塊,以較高價碼標售使用權給工商經營者;此種地權標售收入,應合理分配給全村居民。而為了追求標售收入最大化,農村集體領導層應與鄰近“城鎮化”地區充分協調與結合,最好能讓備售工商用地,與鄰近新興城鎮發展規劃相配套,以提高其“含金量”。
其次,應責成農村集體領導層強化“整體產業意識”,以免其只有農業思維。果能如此,則該領導層理當致力吸引當紅的城鎮服務業,下鄉進駐,以創造就業機會及優化村民生活。至于積極引進與農業密切相關之生物科技、精致農業、農產品精加工等行業,自不在話下。
而農村創富的突破性進展,也頗有助于今年大陸政府“化解房地產庫存”之重要工作。因當前房地產庫存最嚴重的地方,是三線城市(一般地級市)和四線城市(一般縣級市);這兩種城市的草根氣息相對濃厚,其房地產庫存之去化,頗倚賴轄內農業地帶居民的進城買房。
農村居民進城買房能力高低,事關房地產庫存化解之成敗。由此看來,大陸政府應力挺農村創富,以藉此提高房地產的“剛性需求”。而農村創富之突破性辦法,在于農村土地使用方式松綁。
總而言之,充分開發農村土地財富,既有助于城鎮房地產庫存問題之解決,亦有利于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之達標,值得大陸政府參酌及實行。
(2016-02-23 11:37:02)
【延伸閱讀】新疆力促邊境和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發展補齊全面小康“短板”
中新網烏魯木齊2月24日電 (記者 戚亞平)24日,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件實事”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消息:2015年,新疆兵團投資300萬元人民幣實施邊境及少數民族家庭婦女創業工程。該工程涉及新疆兵團9個師,累計實施項目100個,利用專項資金帶動配套資金投入829萬元,項目產值近1200多萬元,增加就業崗位483個。
近年來,新疆兵團通過實施惠及各族職工群眾的“十件實事”等,力促邊境和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發展,以此補齊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從2009年開始,國家“興邊富民”工程開始在新疆兵團58個邊境團場實施,項目補助資金也由最初的100萬元逐年提高至400萬元。到2015年的7年間,新疆兵團“興邊富民”工程共投入補助資金11.31億元,帶動企業自籌2.53億元,扶持林果業、種植業、溫室大棚、畜牧養殖、農業基礎設施、改水節水、基礎設施建設等9大類393個項目建設。
通過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新疆兵團邊境團場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特色優勢產業加速發展;職工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吃菜難和飲水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職工增收取得實效,連隊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萬元,較2009年增長54%;團場就業壓力有效緩解,各類設施建設得到改善,維穩戍邊能力切實增強。
在加快邊境團場發展的同時,新疆兵團還力促37個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發展。2012年4月,新疆兵團出臺《關于加快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舉全兵團之力,加快推進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以確保這些團場與新疆兵團同步實現小康。
消息稱,2012至2014年,新疆兵團在重點扶持的19個少數民族聚居團場投入專項資金15億元,實施項目169個,涉及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安居工程、設施農業、畜牧養殖等多個領域。通過用好加快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資金以及有效整合各類資源,依托項目帶動,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經濟社會實現了快速發展。團場面貌煥然一新,城鎮化率由2012年的27.11%提升至2014年的47.54%。
同時,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初具規模,在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建成了一批規模養殖業、設施農業、林果種植業、商貿網點、旅游景點等項目,有力促進了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的發展,扶持了一批具有相當經營規模和經濟實力、有較強帶動作用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使得團場的資源就地加工和增值的能力明顯提高,部分團場已初步形成了1到2個支柱和優勢產業。(完)
(2016-02-24 18:50:01)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郭一晨 SF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