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11月22日消息,北京大學[微博]光華管理學院[微博]名譽院長厲以寧發布題為《中國雙重轉型之路為發展經濟學增添了什么?》的演講稱,中國經濟改革必須強調“改善民生和產權改革”,未來需要為企業培養高端職業技術工人,重視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新三農問題和就業問題。
厲以寧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舉辦的“中國經濟的熱點問題”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上述演講。他表示,中國的發展歷程即是“體制轉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路,也是“發展轉型”(由農村社會轉為工業社會和現代化社會)之路。
“改善民生和產權改革”被厲以寧視為中國經濟改革必須重視的兩大問題。民生問題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過去有鐵飯碗,大鍋飯,把它們打破了,民生沒有得到改善。”他表示,中國經濟在雙重轉型中,“農業、農村、農民”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弱環節,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面臨多重問題導致經濟有可能逆轉。
厲以寧回顧了中國“雙重轉型”的歷程。隨著農村家庭承包制得的推行、鄉鎮企業的興起和經濟特區的建立,中國大一統經濟體制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被沖破。這既大大促進了社會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轉型,也預示著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開始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之路。
“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重視就業問題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被厲以寧總結為中國經濟 “雙重轉型”之路的重要經驗。他表示,“產權改革”是有決定性意義的改革。它使得國有企業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市場主體。國企改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面臨就業問題,必須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鼓勵職工就業”等六個方面來解決。此外,鼓勵和扶植民營企業發展,是轉軌過程中最重要的國策之一。
“從計劃經濟體制轉為市場經濟體制,如果社會不穩定,改革不是不可能逆轉的。”厲以寧認為,由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不平衡分配和占有,城鄉收入在改革開放以后反而有所擴大,中國政府需要從土地確權、教育體制改革和社會垂直流動渠道暢通三個方面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社會活力、公平和穩定。
具體而言,土地確權有利于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促進專業生產化,使“合作社”得到真正的落實。此外,土地確權也有有助于提高農民對生態建設的重視程度,生態保護和扶貧開發的結合有助于中國走低碳化的可持續道路。“中國農業是大有前途的。”厲以寧通過其在貴州畢節的調研發現,土地確權后調動群眾積極性,平掉田埂后土地多了20%,免去農業稅后農民實報土地面積,農地總面積反而增加,“真正的‘合作化’從現在開始,現在的土地合作化代表著農民有信心、懂了。”
對于現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厲以寧表示,政府需要著力于培養家庭農場主、熟練技工、各類專業人才和現代企業家四類人才。社會垂直流動渠道的暢通有助于克服職業的世襲化,這又要求政府進一步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和減少就業當中的“壟斷”和“排外”現象。
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厲以寧指出,中國的城鎮化是發展中國家特有的新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是沒有終點的,向現代化的過渡也不會結束。中國經濟的雙重轉型不僅是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且也是社會的治理創新,在市場調節(第一種調節)和政府調節(第二種調節)之外,道德的力量調節起著重要作用,它有助于產生社會和諧紅利,將使中國社會和經濟躍升到新的階段。
厲以寧面露擔憂地說道:“全國幾千萬農民工夫妻兩地分居,城里沒有農民工的住房要解決,進了城后夫妻分居。”中國農村正在發生變化,同時也出現了“留守兒童、空巢家庭、留守老人”等嚴峻問題。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第三產業產值超過了51%,中國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對于第三產業發展方向,厲以寧提出了“讓產品更個性化、讓服務業更人性化、讓品牌打到國外”等三點希冀。(新浪財經 吳海燕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