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疾控通報3例“疫苗事件”調查結果 專家:疫苗安全,不能因噎廢食
兩患兒死于偶合癥,1例暫未確定
三湘華聲全媒體記者 洪雷 通訊員 王紅艷
疫苗三問
1
疫苗不良反應發生率有多少?
“大多在幾十萬分之一至幾百萬分之一不等。”省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科長、主任醫師李放軍稱,不同的疫苗,不良反應率不一樣。從了解的情況看,大多數不良反應都屬輕微可自愈的一般反應,只有極少受種者因個體原因或在有疫苗禁忌的情況下接種,會出現如過敏性休克等異常反應。
2
進口疫苗比國產疫苗更安全?
李放軍說,疫苗之間并沒有質量的差異,只有防病種類的區別,即使是進口疫苗,也未必比免費疫苗有效。我國生產的疫苗目前也出口到其他國家。一類疫苗由政府免費提供,二類疫苗則需自費,所有疫苗都需經過國家藥監局檢測,而是否由政府買單,是疫苗類別區分的唯一依據,沒有質量差別。
3
打這么多疫苗有必要嗎?
如果不實行接種,僅麻疹發病每年會在1000萬例左右,每年脊灰的發病會有2萬-4萬例,這些病例是終生不可恢復的殘疾病例。新生兒接種疫苗,其實是疾病傳染速度與抗體速度在賽跑,不打疫苗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建議到政府部門認定的合格預防接種門診接種,如實提供孩子的健康狀況,接種后,留院觀察30分鐘。
連日來,引發高度關注的“乙肝疫苗致死”風波,1月9日有了結果。
9日,省疾控中心通報我省3起病例的調查診斷結果:衡山縣、常寧市2例死亡病例屬于偶合癥,與疫苗無關;但漢壽孩子曾某(已康復出院),不能排除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全部調查結果顯示,涉事乙肝疫苗檢測質量合格。
而對于公眾對乙肝疫苗安全性的質疑,省疾控中心主任李俊華呼吁:“接種乙肝疫苗是防控乙肝的重要手段,安全性高,市民不可因噎廢食。”
■三湘華聲全媒體記者 洪雷 通訊員 王紅艷
【權威發布】
死亡病例與疫苗無關
去年11月-12月,我省漢壽縣、衡山縣、常寧市先后報告3例接種乙肝疫苗后,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病例。其中,常寧市、衡山縣2名嬰兒不幸身亡,漢壽縣1名嬰兒經搶救后康復。
隨后,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涉事乙肝疫苗(批號C201207088和C201207090)被暫停使用。
今年1月3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乙肝疫苗問題調查進展情況的通報表明,近期涉事乙肝疫苗檢測質量合格。
經現場調查,湖南各級疾控中心、預防接種單位疫苗儲藏、運輸符合規范要求,3例病例疫苗接種的單位、接種人員具有相應資質,接種人員接種操作規范。
1月2日和8日,省衛生廳分兩次組織專家組綜合臨床病歷資料、現場調查資料、疫苗檢測結果和兩例死亡病例的尸檢結果,分別對3例病例進行綜合診斷。
其中衡山縣、常寧市2例病例屬偶合癥,可排除是因疫苗導致的不良反應,漢壽縣1例因同時注射了維生素K1,不能排除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但患兒經救治已康復出院。
因漢壽縣這名嬰兒不能排除是因疫苗導致的發病,按規定,將得到不高于4萬元的補償。
【尸檢分析】
揭示患兒死亡真實原因
據尸檢結果顯示,衡山縣廖某某的致死原因為急性支氣管肺炎(重癥),排除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省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主任醫師張淑君稱,據調查,患兒接種當天是被家人騎著摩托車往來于接種點的,而當天氣溫很低,因此很有可能受涼引發肺炎。患兒發病時的臨床表現為納差(進食質量不好)、精神萎靡、發紺,符合嬰兒肺炎表現。此外,尸檢結果顯示,患兒有支氣管肺炎合并肺出血,符合重癥肺炎改變。氣道內有較多灰白色混濁液,不能排除返流誤吸加速患兒死亡。
常寧市周某某的診斷結論則顯示,其因捂被綜合征導致死亡的可能性大,不排除病毒感染,可以排除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診斷依據為接種疫苗后至入睡前10小時無異常;入睡后至死亡情況不明;尸檢發現雙手指甲青紫,無喉頭水腫;重要器官瘀血、水腫,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尸檢未見過敏反應的病理形態學證據。“患兒雙手指甲青紫、重要器官淤血、水腫等癥狀,都是窒息的表現,而非疫苗接種不良反應。”張淑君說。
被成功救治的漢壽縣曾某是在接種乙肝疫苗和同時注射維生素K1約2小時后出現過敏性休克,但維生素K1、乙肝疫苗均有引起過敏性休克的可能,因此過敏原不能確定。專家表示,患兒因注射維生素K1導致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更大。此外,由于患兒在太子廟鎮衛生院經胸外心臟按壓等急救措施搶救約1分鐘后,噴出15-20毫升母乳凝塊,因此也不能排除窒息導致發病的可能。
【事件影響】
乙肝疫苗接種率下降30%
盡管調查結果已顯示,導致2名患兒死亡的罪魁禍首并非乙肝疫苗,但此次“乙肝疫苗致死”已嚴重影響到市民對乙肝疫苗安全性的信任。
省疾控中心主任李俊華說,“疫苗事件后,衛計委對10個省份開展的監測顯示,去年12月乙肝疫苗的接種率下降了30%,其他種類的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下降了15%,這其中就包含了我省的數據。”
專家擔心,如果乙肝疫苗接種率持續降低,中國嬰幼兒的乙肝感染率可能出現回潮。而截至目前,我國還缺乏根治乙肝的辦法,目前醫療手段只能減少或延緩其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后果。
李放軍稱,免疫規劃的對象是健康人群,其安全性歷來受到各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視。疫苗在獲得注冊前都需經過嚴格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上市使用前要實施嚴格的批簽發制度。在疫苗接種前、接種中、接種后都有完整的、科學的、規范的要求,保證預防接種的安全性。“因為疫苗,39種法定傳染病中,22種傳染病得到抑制,發病率均降95%。若拒絕接種,人一生將面臨乙肝、結核、流腦等幾十種疾病的威脅。人們不能因為極端個別病例,就因噎廢食。”
數據
近五成家長“疫苗恐慌”
不打會付出更大代價
疫苗事件之后,中國疾控中心最新調查發現,701名兒童家長中將近30%的家長對預防接種產生猶豫;另有20%左右的家長,不想帶孩子去接種。
而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新生兒死亡率為10.7%,全國每年出生兒童約為1600萬。據此推算,全國每年約有17萬新生兒死亡,即每天大約有466名新生兒死亡。按我國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規定,乙肝疫苗在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接種,按接種率75%計算,則每天約有350名新生兒死亡者接種了乙肝疫苗。
如此看來,若不經過初步鑒定,只是將嬰兒出生后是否接種過乙肝疫苗作為判斷其死因的唯一標準,之前被廣泛報道的“17例死亡病例”數字的出爐就不足為奇了。
但如果拒絕接種疫苗,最終會造成疫病流行。
1974年,英國有報道稱接種全細胞百日咳疫苗后發生36例神經系統反應,電視新聞持續報道導致接種中斷,接種率從81%大幅下降到31%,百日咳發病率隨之由接近1/10萬上升至200/10萬。
此前,18世紀,歐洲死于天花的人多達1.5億。此后,天花傳到澳大利亞,殺死50%的當地原住民。
名詞解釋
偶合反應
偶合癥是指受種者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存在尚未發現的基礎疾病,接種后巧合發病(復發或加重),因此偶合癥的發生與疫苗本身無關。疫苗接種率越高、品種越多,偶合癥的發生越多。
捂被綜合征
本病多在冬春寒冷季節發生,多見于4個月以內的小嬰兒,由于家長害怕小兒受凍給小兒保暖過度所致。小兒先出現過高熱,體溫一般在40℃以上,最高可達42℃以上,還有大汗淋漓,衣服和被子濕透,有脫水表現,很快出現面色蒼白、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規則(快慢不一)或呼吸暫時停止,口唇、指甲青紫,精神極差,哭聲低弱,反應遲鈍,抽搐,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