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發現沒有,現在小區和周邊拿著展板‘擺攤兒’的中介多了,我們小區超市門口、每個樓的樓口到處都是,是個十字路口就有人站著。”昨天,家住朝陽區安華橋附近的張先生頗有感觸地說。據了解,每年天氣轉暖后,房產中介都會從門店里走出來,拿著貼有房源信息的展板到小區、公園、超市門口去招攬客戶。今年,隨著“國五條”的落地,客戶大幅減少,出來“擺攤兒”的中介更多了。
中介比保安都多
昨天下午4點左右,家住西城區教場口的林女士開車回家。剛從北二環拐到鼓樓外大街,就在濱河路的路口看到兩個中介經紀人支著房產租售的展板,還向路人發“單子”。白色的襯衫、白色的展板,夾在一群或推三輪車、或拿塊花布撂地擺攤兒的賣水果和賣雜貨的小販之間,特別顯眼。
汽車繼續前行,開到六鋪炕二區的十字路口時,又看到一個穿白襯衫的經紀人。“路口的行人大都是急匆匆趕路的,在這樣的地方,能有人愿意聽你忽悠房子嗎?”對于中介站路口,林女士并不新奇,感到奇怪的是“白襯衫、領帶、西褲、皮鞋”——這套中介的標準行頭到處都是。
眼看到家了,在教場口路2號院的門口,林女士又看到一個中介在“擺攤兒”。把車停下來,自家樓口還有兩個中介在和大爺大媽聊天。就這樣,林女士從北二環主路開進居民區,不到1000米的路上,看到4撥中介擺“地攤兒”。
“小區周邊和小區內部擺攤兒的中介多了。”不僅林女士有這樣的感受,在北新橋交東小區住的趙女士也明顯感覺到了。“不說遠了,圍著我們小區中間這幾個樓的三個口,就一個樓口站著至少一個中介,比保安可多多了。”趙女士感慨地說。
為躲城管“打游擊”
在教場口路2號院門口擺攤兒的中介姓孫。因為沒有什么客戶停下來咨詢,小孫顯得有些無所事事。他把一摞帶有房源信息的“單子”卷成卷兒,插在展板上面,供過往行人自取,而他自己則坐在旁邊的電動車上不停地擺弄手機。
據小孫介紹,因為不是下班的時間段兒,路過小區的人不多,小區的居民出入的人數也不多,在這兒“擺攤兒”的效果明顯不如在公園門口和超市門口。他以前就經常去人定湖公園東門。但因為最近城管查得很嚴,公園門口和超市門口不讓擺攤兒了,如果被城管逮到了,展板和“單子”就會被沒收,沒是辦法,他只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選地點還是挺費心思的,擺攤一定要選視野開闊、交通方便的地方,因為那里人流多,也容易看到查攤兒的城管。我們有時候在路口,有時候在不容易被發現的小區門口,打游擊唄。”
從4點半到5點左右的半個小時里,經過小孫的展板,有的行人會停下來看看,有的人會順手抽走一張“單子”,但沒有什么人和小孫攀談。小孫無奈地說:“再等一個小時,看6點左右下班的時間,有沒有客戶,如果沒有,明天就不來這兒了。”
“擺地攤兒”也無奈
既然宣傳的“效果”并不好,還有被城管驅趕甚至沒收物品的風險,為什么還出來“擺攤兒”呢?對于這個問題,小孫沒有正面回答。
“誰不知道坐在有空調的門店里舒服呀,出來擺攤兒對我們來說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一家中介的店經理苦著臉向記者介紹說。據他介紹,出來“擺攤兒”在他們內部比較正式的場合被稱為“社區客戶開發”,擺攤兒開始多起來是從2008年經濟危機后。為什么從那年開始多起來呢?主要還是那一年受政策影響,中介的業務有些不好干了,那個時候沒人敢買房了,有些門店都因為沒生意而倒閉了,剩下的中介為了找客戶,必須從“坐著干”變成“站著干”。
“現在,差不多每個中介公司對中介人員都有工作量的要求,規定一天要帶多少客戶,打多少個電話。那些沒有客戶的業務員,就只能出來擺攤兒。”這位店經理進一步解釋說。
現在擺攤兒的中介比起以往顯得特別的多。這位店經理認為還是與目前的市場不好有關。“現在,受政策影響,買賣雙方都有觀望的心態,一些房主并不著急賣房子,一些客戶也不愿意來看房。我們不能坐在門店里等呀,主動走出來和客戶溝通唄,即使沒有成交,也賺個人氣。”
另外,他還向記者介紹,“以前,出門擺攤兒的經紀人大多是新來的經紀人,因為他們手里沒什么客戶。現在不同了,很多門店的經理都出來了,市場不好啊。”
本報記者 李海霞 D155 紀晨攝 B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