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
溫州鞋企應該向研發和品牌方向轉型,那些無法轉型的小型企業,將被納入“龍頭+配套”的集群發展模式,最終形成企業總部、研發、銷售在溫州,生產基地在市外的價值鏈格局
文/本刊記者 田倩平
在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大背景下,有關溫州鞋企利潤下降、外遷、倒閉的消息,一直不絕于耳。作為輝煌一時的“中國鞋都”,溫州制鞋企業應該如何抗擊步步緊逼的產業頹勢?又該如何營造好新的價值鏈格局呢?
客觀而言,溫州制鞋業在產業規模、優勢企業、研發創新、服務平臺、品牌建設、管理發展、地域特色等7方面,相對全國其他地方有著先發的優勢。而制鞋的高附加值大都集中在樣式設計、銷售渠道、品牌營銷等環節,如何在這些方面取得突破,提升溫州鞋企的整體價值,并形成“企業總部、研發、銷售在溫州,生產基地在市外的價值鏈格局”無疑是溫州制鞋最好的出路。
今年6月出臺的《溫州市鞋業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實施方案》,也十分清晰地闡釋了這個思路。沿著這個方向,大型鞋企應該向研發和品牌方向轉型,而那些無法轉型的小型企業,則被納入前者的產業鏈體系,形成“龍頭+配套”的集群發展模式。
紅蜻蜓、奧康、康奈....。.到底誰將成為掌舵新模式的“龍頭之首”?
綜合比較幾家行業領軍企業,紅蜻蜓明顯已經走在前列。
首先是其率先在制鞋行業提出的產季管理模式。產品季管理概念原來一直存在于服裝業,在導入這個概念之前,制鞋企業的現狀是銷售,生產,研發相對獨立,依靠獨立的法人公司運作,缺乏總體的協調機制。
針對這個問題,紅蜻蜓在分析“金字塔”業務模式、流程診斷的基礎上,提出“產品季運作主線”的管理思想:在精益化管理流程中,進行規劃梳理,提升到理論層面。通過7~8個月的咨詢和細化梳理,紅蜻蜓將產品季管理思路梳理得非常清楚。后又根據行業特點和企業占領市場的需求,盡可能地縮短供應鏈業務環節、節拍訂貨、物流優化、供應鏈信息化支持,大大加快了其供應鏈反應速度。
另一個重要突破是其在國內首創的集成店模式。
集成店概念來源于歐洲,是一種依托強大品牌影響力進行多元產品銷售的終端形式,多用于奢侈品牌經營。2007年底,紅蜻蜓推出了全國首個集成店,營業面積達到900平方米,集合了紅蜻蜓旗下的鞋類、服裝、皮具和飾品四大類時尚產品,為顧客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店面由國內頂級設計師量身打造,并融入了LV、GUCCI等國際奢侈品牌空間設計理念,讓消費者有置身于奢侈品店的感覺,而其親民的價格又使紅蜻蜓成為消費者“買得起的時尚品”。這種消費品奢侈品牌經營的“集成”概念,讓紅蜻蜓的單店業績迅速提高,利潤比普通專賣店提升20%以上,并迅速在銷售終端鋪展。
最具遠見的決策當屬總裁錢金波在2005年提出的“戰略歸零”。當時正屬地產、證券行業熱浪迭起之時,錢金波選擇將主業之外的全部產業“歸零”,包括從不相關領域撤資,結束多元化,實現資源集中。這種集中優勢力量做最擅長事的做法,令紅蜻蜓在近兩年市場頗為動蕩的時刻走的從容不迫。在金融危機擊垮了許多制鞋企業的2008年,基本完成“歸零跨越”的紅蜻蜓,銷售額達到30億元。這份成績單還包括經濟轉冷形勢下的“銷售同比增長和庫存下降”。如今,高利貸危機擊垮了許多牽涉其中的溫州企業,而紅蜻蜓依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不僅如此,如今的紅蜻蜓,早已突破了鞋類品牌的局限,朝著產業結構極大豐富,成熟而國際化的時尚集團邁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