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估計4000億元投資已進入海南
專家指克服難題過程埋藏海南全面“變身”機會
海南三亞,突如其來的冷空氣也難以降低這一周的熱度。一個橫空出世的“國際旅游島”概念,如同一支打入島內的強心針。據民間估計,目前涌入海南的各方有意向投資已近4000億元——其中熱度最大的反應,來自正進入一年中旅游最旺季的三亞。
“要向各位記者亮明我的觀點,如果我們海南連這方面(旅游投訴)的問題也解決不了的話,或者不能有效解決的話,我們就過不了建設國際旅游島這個最低的門檻,或者邁不過去這個最低的門檻。”1月6日,在國新辦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情況發布會上,海南省省長羅保銘這樣放言。
“海南肯定要變,只是看變到哪一步而已。”三亞市旅游協會會長陳國江說。
“海南面臨歷史上第二次空前的發展機遇,即將發生的變化不要說一屆政府,可能兩屆政府都完不成。”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以上這些聲音,都讓我們有理由相信——等待了足足20多年的海南,正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上。這片熱土準備好了嗎?全島嚴陣以待期待破解的“海南難題”有哪些?本報記者的實地調查從三亞開始。
文/圖 本報特派記者邱瑞賢
三亞市旅游協會會長陳國江這幾天都很忙,記者看到他時,他剛剛結束對會員單位的一輪召集。“研討國際旅游島,這么大的機遇,沒有一個旅游企業不期待。”
不過,在陳國江張羅的新會議上,依然在討論一個老話題:三亞的旅游“黑車”。
“旅游車”頑癥久治不愈
“說實話,記者你來采訪,我想安排一輛車給你一日游——不好意思,沒有辦法。”看到三亞街頭穿梭的旅游車,三亞一位旅行社老總對記者坦言,現在旅游車是他的“大爺”。
“一個導游帶一次團,就像打一場仗,能否勝利取決于跟旅行社、旅游車司機、購物點、旅游景點之間的利益角逐。”已經在海南從事旅游行業21年的曾彪這樣說。
三亞的旅游車是個老大難問題。從2005年10月海南的旅游車開始實行滾動發車,到2009年5月27日海南省統一旅游汽車服務中心開始停止旅游車輛調派,再到2009年9月29日海南省旅游汽車客運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海南旅游車的管理經歷了層層波折。
陳國江告訴記者,上個世紀90年代,海南的旅游車各自為政,只要有車就可以跑,后來政府開始發放營運證。在經歷三亞旅游的井噴式發展后,一個旅游車的營運證會被炒到十幾萬元之高。
從此,旅行社和旅游車之間是合作雙方,同時也開始了漫長的博弈——一開始旅行社占優勢,旅游車司機要靠一路配合導游通過購物、加點、門票提成等手段賺取回扣。賺不到回扣時,熬不過虧損的旅游車司機就經常半路“甩團”。
“政府一直在做工作”,陳國江說,這種工作包括政府統一由獲得經營權的海南省12家旅游車公司組建海南省統一旅游汽車服務中心,全省1827輛旅游汽車實施統一受理業務、統一調度、統一結算。按座位數量,旅游汽車分為7個系列,同一系列車輛實行滾動調派、循環接團,遵照“先買票后上車”的原則收取足額運費,車主不再參與傭金等其他收入的分配。
“保障了旅游車的利益,旅行社就被動了。”據了解,目前當地導游在出團之前,首先要給司機50到100元的“小費”。如果不給,導游在加線路或購物點時,司機會進行百般刁難。出團之后,司機會要求每加購物點、線路都必須分成。所收取的“停車費”不能少于200元。“大部分的旅游車司機都由車主雇用,且無工資,如果不向導游拿回扣就沒收入。”
“政府以往的工作方法還是比較簡單,因為涉及部門利益的分配,旅行社和旅游車分別屬于不同的部門管理,所以不能把旅游車歸入旅行社統一管理。那為什么不能交給市場?由市場來決定旅游車的經濟利益?政府可以定好規矩,把旅游車推向市場,再利用投訴來進行監管。”一位不愿具名的當地旅游界資深人士說。
扯“打黑”大旗考政府智慧
“‘黑車’問題只是近年來最突出的一個表現,對整個海南來說,面對機遇,需要改變的東西太多了。”1994年就從新疆跑到海南搞旅游的陳國江,這些年來把海南摸了個透。
他認為,從三亞來看,這些年來發展速度太快,導致很多問題層出不窮。“首先是市場的規范問題,政府的管理規劃跟不上。其次是旅游產品本身的營銷意識越來越顯得不夠。必須看到,三亞這些年來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管理速度。”
“黑車”問題就是政府管理速度追不上市場發展速度的突出例子。“政府要把裁判的角色當好,過去用的方法都比較簡單粗暴,比如抓住一輛沒有營運證的‘黑車’,如果考慮到游客感受,至少應該讓其先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再處罰,但是一般來說執法人員都是馬上扣車,讓其把上當的客人甩在半路,這樣久而久之,就對整個旅游經營環境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1月8日,海南省委、省政府根據《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提出的10類重點問題,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了旅游市場環境綜合整治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針對旅游市場環境、社會治安環境和衛生環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綜合整治方案。
媒體稱,這是海南應對其旅游業多年“頑疾”,痛扯了“打黑”大旗。
陳國江在三亞市委機關內全程傾聽了這個電視電話會議。“要做國際旅游島了,首先要改變思路。我們都認為,對政府的職能水平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我相信,在今年之內,三亞的旅游業界一定會有一場大的洗牌,我們都期待國際大型規范旅游企業進駐,給三亞的旅游業界帶來全新的面貌。”
國際知名度還不高
距離國際旅游島,海南還有相當一段距離。根據多年對三亞旅游業的觀察,陳國江說:“這里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在本世紀初擺脫泡沫謀求發展的過程中,也建設了相當不錯的硬件設施,但是從軟件上來看,海南這些年來的變化頂多算是城市化,遠遠未達國際化。”
“免簽證擴大是一個措施,但關鍵是怎么吸引國外客人到來。”據統計,去年前來三亞的游客中,85%~90%都是國內客人。“從旅游產品來說,三亞的性價比并不算高,而且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并不高。”
“目前三亞的可進入性也不高,直飛航班不多,大多需要中轉,而且目前能提供的產品品質和國外客人要求的高端產品還有距離。”海南特區青年旅行社總經理吳開河說,國際旅游市場的發展趨勢已經從觀光發展到度假,而三亞去年的游客中,還有80%為觀光客。
“說到底,海南現在玩的都是國內低端市場,中低端消費需求占60%~70%,國際市場還遠遠沒有打開。去年,泰國為了吸引俄羅斯客人,以政府名義購買10萬張機票專門贈送吸引他們,結果一下子讓我們的俄羅斯游客數量從前年的17萬下降到7萬。目前,日、韓,我國港、澳、臺市場我們都未打開,這些市場都需要主動培育。”陳國江說。
“三亞的挑戰很多,城市綜合管理、現有旅游產品吸引力提升、旅游市場管理水平的提升,國際旅游島的國際定位將三亞進一步推向國際市場,未來面對的將是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國際度假市場的競爭,這對三亞旅游今后的國際化營銷、國際化管理、國際化人才培養及收納、國際化語言環境營造等等方面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還有一個大課題,三亞也會碰到未來大規模的外來資金、人口的涌入,必然會與本地居民產生一些文化沖突和利益沖突,如何解決?”三亞市旅游局局長杜麗銀說她從2005年上任之初就開始考慮三亞旅游的國際化問題,而現在,這個責任越發沉重。這名已經不記得自己多久沒有休息的女局長,正在思考怎樣說服自己手下的工作人員愿意在周末加班。
預計好未來15~20年發展
“說實話,海南經過了20多年的摸索,眼下硬實力不強,軟實力更弱。”1991年建院的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被稱為“中國改革智庫”,院長遲福林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就植根海南。他坦言,相比而言,對于成立國際旅游島的準備,他更擔心海南的“軟實力”。
“政府首先要搞好規劃,預計好未來15~20年的發展前景,千萬不要像上個世紀90年代那樣,短期房地產投資一擁而入,爆炒一陣子就成了泡沫,中長期投資迅速冷卻。我們的教訓已經很慘痛了。金融、博彩、房地產這些行業到底應該如何發展,旅游環境、人文、社會環境應該怎樣改造好,這些都是當務之急。一句話,把能做的容易做的先做好。”
“其次,做國際旅游島,服務業市場開放是一個重要內容。”遲福林指出,海南在醫療、教育、文化、金融、保險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比鄰近的廣東落后許多,“縮小差距最好的辦法就是開放。試想,在一個醫療、教育等服務業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旅游、特別是休閑居住的吸引力會有多大?海南的高中毛入學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14個百分點,每千人醫師數僅為1.14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實際看,大力發展服務業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關鍵所在,海南完全可以利用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機會,實現服務業發展的歷史突破,從而成為國家服務業先行開放地區。”
遲福林認為,在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進程中,埋藏著加快城鄉一體化的機遇。“在海南現有18個市縣的行政建制下,難以形成旅游的整體優勢,統籌全島旅游等重要資源,客觀上要求全島按照一個大城市的思路統一規劃設計,從而有了打破旅游等重要資源行政分割的機會,實現海南成為我國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歷史突破。”